第 143 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陈致远被他说的心动,鼓足了勇气,提出请求:“秀丽,我需要你的帮助,我得尽快将这些课程整理出来。”

  现在他也在理工大学上课,科研所本来就和理工大有合作。而这个时代的大学教材五花八门,有的是以前的老教材,新补充的内容,基本都靠老师讲义。

  文秀丽点头答应:“没问题,我一定帮你。”

  她扶着丈夫起身,抱怨了一句:“以后晚上不要偷偷摸摸地看了,我们一块儿看。”

  陈致远露出了笑容:“好,我都听你的。”

  田蓝还不知道陈立恒原身的爹不仅自己投入到学习中,还计划好了再教育一波学生。

  她要是晓得事情始末,肯定会给文秀丽同志发个大奖状,好好表扬这位婆婆的给力。

  太优秀了,同志,社会主义就是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以人为本,才能走向通往公产主义的康庄大道啊。

  只是现在她和陈立恒都没精力关注这老两口的思想动态。倒不是他们要军训,1980年的大学生还没恢复军训,而是他们犯愁电视机不够用了。

  先前拖过来的50台电视机,在京城各大高校吆喝了一声,就基本一扫而空。

  后面又来了50台,也完全不够应对青年工人的热情。

  即便他们将价钱调整到260块,照样不少人托关系问到他们面前,要求购买电视。

  虽然大家以前都没听说过“为人民服务”到底是个什么牌子,但拿到手的电视好用就行了啊。画面清晰不说,人家里面的接收装备也与众不同,能收到电视大学的好多课程呢,说的又详细又清楚。

  按理说,销路畅通了,田蓝和陈立恒应该欢欣鼓舞才对。

  可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产能严重不足。

  向阳公社的电视机小组是纯手工作业,完全依靠待业青年们的双手完成工作。订单一多,大家伙儿就忙不过来。

  因为没有机械化生产,就要求工人手法熟练啊。而培养一位熟练工,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偏偏这个时期是知青大返城的时候,即便没能考上学校的人也通过顶替父母工职的方式,陆陆续续离开了农村。

  如此一来,人才流失让电视机小组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要命的是,原先电视机小组主要依靠陈立恒和唐老师管理。现在陈立恒来京城上大学了,唐老师又要出国了,根本分不出人来管理。其他成员的水平也就是会组装而已,想短时间内指望他们迅速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又不现实。

  这般内忧外患,电视机小组实在无力承担更多的订单。光是应对附近几个县的需求,就已经竭尽所能。

  所以,在陈立恒又一次打电话回去,要求再运200台电视机来京城时,革委会主任都愁眉苦脸了。

  他们也想把电视机卖到伟大的首都来,最好占据了全部市场。要真有那一天,他们跟自家孩子吹牛都倍有面子。我们的电视机,那可是首都人民都要的。

  可有多大肚子吃多少饭,他们没这能耐,就不能张嘴说瞎话,白耽误了人家的事儿。

  革委会主任再三再四地道歉:“老九啊,我们实在是忙不过来。”

  他在公社干了这么些年,还是头回体会到什么叫做劳动力不足。

  放在一年前这个时候,他们向阳公社还为如何安置多余劳动力愁的头发直掉。人闲容易出事儿啊,闲了没钱,穷则生变。

  哪知道眼睛一眨,整个世界都不对了。现在不仅他们向阳公社,附近几个公社都没闲人。

  大家伙儿熬糖的熬糖,酿酒的酿酒,学上过学的年轻人得基本都跑到农机维修站和电视机小组来了。就是这样,还原材料告急,人手也不够用。

  他们找到了水泥厂的退休职工,准备自己也搞个水泥厂,厂房都在建了,现在还在到处找工人呢。

  陈立恒听革委会主任半是抱怨,半是炫耀的话,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好。等对方唾沫横飞完,他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熟练工不够用的问题,其实有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找提前退休的工人。”

  因为要让出岗位让儿女顶职来解决工作问题,这时代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工人明明才40出头,正是当打之年,却也选择办假病历证明,提前退休。

  这些人才如果不能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那就是极大的浪费。

  革委会主任笑呵呵:“好好好,老九,我就听你的。到时候你们放假了,可记得要回来看看啊。我们向阳公社,永远是你们的娘家。”

  电话挂断了,向阳公社的困局有了解决的办法,他们这边却麻烦了。

  田蓝在边上听了全场,只好叹气:“实在不行我们自己做吧。徐有志不是一直张罗着要自己做电视机吗?那就让他如愿以偿好了。”

  说曹操,曹操就到。

  陈立恒还没发话呢,徐有志先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找人。

  进了正房,他二话不说,先将纸拍在小方桌上,伸手指指,眉飞色舞道:“看看,都全了。”

  田蓝拿起纸一瞧,发现上面零部件名字后面都画了个勾。

  “哟,你这是全找到了?”

  “当然。”徐有志四处找水喝,未果,干脆老实不客气地抓起鸭梨随手擦了擦,就咔嚓咔嚓开咬,还不忘自吹自擂,“我是什么人啊?说能找到就绝对能找到。”

  现在京城也有电子发烧友组装电视机,不过是小打小闹,基本是自用以及帮邻居组装,还没把它发展为一门生意的意思。

  不过托他们的福,这个元件交易市场颇为活跃。

  徐有志跑了这些天,基本把门路摸熟了,也跟人谈了价,这才跑过来宣布他的劳动成果。

  他还带了不少样品叫他们掌眼。

  陈立恒仔细看了一回,点头表示肯定:“辛苦你了,货看着还不错。要都是这个水准,咱们电视机就稳了。”

  徐有志一张脸瞬间亮了,迫不及待地催促:“那咱们还愣着干嘛?赶紧动起来,今天就做电视。我跟你说啊,我这边又有人要了。说是一块儿插队的插友,命不好,边疆建设兵团不放人,到今天都没办法回城。他们几个运气好早早跑回来的,看朋友可怜,准备凑钱买台电视机给插友带回兵团,好歹也是个安慰。”

  田蓝和陈立恒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对呀。”

  徐有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两人说话没头没脑的,对什么对?

  田蓝已经急着开了口:“留守知青,应该让留守知青人手一台电视机。”

  对那些回不了城的知青而言,他们肯定会觉得自己是被时代抛弃的人。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求,有对家人的怀念,有对城市生活的追慕。

  给他们电视机,让他们也有学习的机会。即便无法短时间内解决他们现有的困境,也能给他们带来生活的希望。

  现在全国有多少留守知青?估计起码上百万。不管后面他们回不回城,起码现在应该给他们更多希望。

  但上百万台电视机又是什么概念?光成本价就要上亿了。

  别说是在1980年,即便在田蓝原本生活的2021年,这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呀。

  好在她和陈立恒都不是会被困难吓倒的人。一个亿挣不到,那就先挣一万,慢慢的,一步步来,总归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近。

  他俩都点头:“好,立刻开始做电视机。”

  原料有了,接下来就是场地和人手的问题。

  徐有志拍胸口:“场地我来解决,我们学生会问学校要地方。人手嘛,就是我们自己呀,做电视机就是电子实验。”

  田蓝立刻想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就靠学生实验吗?不行,肯定不行。”

  虽然他们打的是学生实验作品的名义,但实际生产的主要力量不能依靠学生。

  因为1980年的大学生课业负担非常重。不仅老师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知识赶紧塞给学生,学生自己也泡在知识的海洋里,舍不得爬上来。

 &emspp;因为要让出岗位让儿女顶职来解决工作问题,这时代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工人明明才40出头,正是当打之年,却也选择办假病历证明,提前退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