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 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想用工钱来引诱学生也不现实。

  现在大学生上学本来就不用钱啊,学校的津贴已经够大家花了。况且在这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你兜里有钱也没多少东西可以供你买。

  再退一万步说,即便学生抵抗不了金钱的诱惑,愿意长期打零工。那学校也不会放过他们,肯定会将他们扫地出门。

  徐有志终于开始愁了。

  原先他的想法是小打小闹,有空的时候做几台电视机弄出去卖,赚个百八十块钱,日子就过得够滋润了。

  但谁让生意太好了呢。订单源源不断,靠他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生产方式,猴年马月才能交货呀。

  要命哦。

  本以为生产原料是最愁人的事,搞了半天,人才是关键。

  他绞尽脑汁想了半天,可算冒出了个主意:“要不,咱们找工人吧,就找青年工人。反正他们下班后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干点零活多挣点钱。”

  这时代的工人也挣外快。因为他们手上有技术,而乡镇企业也就是大家说的社队企业缺乏技术工人,就会找他们干私活。普遍价钱是大工四块,小工两块。相对于工资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了。

  田蓝摇头:“工人不合适。”

  要不是她周扒皮上身,嫌给人的工钱太多,而是工人跟学校没什么关系,管起来比较麻烦。

  况且外人在学校里进进出出,安全也存在隐患,学校不会乐意的。

  徐有志急了:“你别老否定我呀,你好歹给我想个招。”

  田蓝眼睛珠子一转,心中还真冒出了个念头:“其实有现成的人手。你想想看,学校里面除了我们这些学生之外,还有什么人?”

  “废话,老师呗,教授们呗。”

  田蓝摇头,鼓励他:“你再想想。”

  徐有志感觉好诡异啊,眼前这位明明是学妹,虽然年纪比自己还大一岁,但也不至于到长辈的地步吧。可为什么她说话的口气,活像教授一样。

  他强按下心中的别扭,也跟着摇头:“还有谁呀?学校能有谁?”

  “教职工家属。”田蓝端正了颜色,“我们学校规模不小,教职工人数也不少。他们的家属同样不在少数。现在知青大回城,待业青年极多。工厂还能子承父业顶班,学校总不能教授提前退休,让他们的孩子来给咱们上课吧。我估计,她们当初没能解决工作问题的不在少数。”

  徐有志恍然大悟:“对,就找他们干活。”

  名义上他们不是学校的人,但实际上他们就是学校的子弟,跟学校息息相关。

  如果解决了这些人的工作问题,学校肯定欢迎。

  到时候,他们背后就有无数免费的教授做技术支援啊。

  陈立恒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拍板:“搞个服务公司吧,等电视机做好了,就以学校服务公司的名义往外面销售电视,听上去也好听。”

  现在基本各个大型单位都有服务公司,主要职能是安置待业青年,给他们找个地方呆着,普遍工作是夏天做做冰棒之类的。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基本没有,几乎都要依靠母体工厂供血。

  田蓝补充道:“这个服务公司成立后,每个月可以向学校交一部分利润帮助补充学校的经费。剩下的部分除了发工钱扩大生产规模外,就是要体现出我们大学的社会责任,比方说,对外捐赠电视机,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徐有志郁闷不已。

  他本来还想做电视发大财呢,怎么眼睛一眨他又要学雷锋做好事了?捐赠啥呀,就让大家自己买嘛,一不要票,二不要托关系,三不要批条子的,已经是在做慈善了好不好?

  田蓝一本正经:“你没下过乡,不知道知青的日子多难过。尤其是偏远地区,好多人到现在回不了城,再想家都没用。千里迢迢孤身在外,多可怜啊。”

  徐有志想反驳来着,可一想对面站着的就是二位知青。他说话就没底气了,只能摸摸鼻子:“行吧,行吧,到时候能不亏本就不错了,还想着怎么捐钱呢,先把钱挣到手再说吧。”

  三人都是急性子,敲定方案之后直接找学校领导。

  现在农大有自己的农业基地,还给农民提供菌种,好方便人家种蘑菇,但还没正儿八经的校办厂。

  听了学生的要求,半路被拦下的校领导还有点懵。

  他们是农大呀,学生想做拖拉机出去卖,都比做电视机听上去靠谱。

  徐有志相当光棍:“我们也想做啊,不是因为原材料太少嘛。电视机好歹还能买到零部件。”

  领导相当谨慎,没当场答应,只表示学校的研究一下,又强调他们作为学生,应该把精力花费在学习上,这些不该是他们考虑的事。

  田蓝张口就来:“其实我们就是出于好好学习的目的才想这个事情的。我们看到有的教授因为家属和子女的工作问题白了头,我们就想能够做点什么来解决这个困局。刚好我们下乡的时候,我们所在的公社自己组装电视机,销量很好。我们发现城里的电视机供应也不足,拥有广大的市场。如果这个服务公司成立了,那就能解决很多人的工作问题。”

  陈立恒也在边上做补充,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愣是说到领导保证绝对回去就研究为止,才放人走。

  徐有志看着领导的背影,有点担忧:“这事儿能成吗?”

  田蓝胸有成竹:“肯定行,谁让我们学校穷呢。”

  不穷才怪!

  校区是好不容易才抢回来的,而且还没抢全。仪器设备大量丢失,种禽种畜死了一堆。想要从头再来,重建昔日的辉煌,哪样不要钱啊?

  这钱从哪里来?光指望国家拨款根本不现实。因为全国各地都要钱,哪儿都缺钱。

  估计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学校的日子都过得紧巴的很,能弄点钱是一点。

  徐有志还是不敢太乐观:“领导考虑总是多呀,要是他们怕出事,不愿意冒这个头呢?”

  “那就咱们自己搞。”田蓝毫不在乎,“北京城的回城知青有多少?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又有多少?把他们聚在一起,绝对能成立一家万人工厂。”

  陈立恒笑着点头:“这主意不错,可是解决了政府的大难题。说不定还会给咱们挂大红花,敲锣打鼓地表扬呢。”

  “你做梦吧!”徐有志笑出了声,“你这样明目张胆地搞电视机,人家店是机场不说你搞投机倒把就不错了。”

  这也是田蓝想挂上学校招牌的原因。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不可能有办厂资质的,只能借用别人的牌子。而大学,听着就是高科技,听着就靠谱。大学的服务公司出产的产品,都要比别的感观技术含量高些。

  “走走走,万人工厂现在没有,咱们自己先动手装电视机吧。没鱼虾也行。”

  校方的反应挺快的。

  田蓝本以为起码会拖个半个月,结果只过了三天,校领导就通知他们去谈话。

  原则上学校同意搞这个电视机生产项目,但要由服务公司牵头。而且,她和徐有志都是在校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不能将精力浪费在其他事情上。接下来的工作,校方会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来完成。

  田蓝赶紧强调:“这方面我们没意见,但是有一点,我得承认做这个事儿我有私心。我本来是下放知青,我考上大学回城了,但全国还有很多知青留守。我希望做电视机赚了钱之后,能够捐电视机给他们,好让他们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春风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现在各地都陆续有电视大学了,如果有电视机,他们也能够继续学习文化知识,为人生发展夯实基础。”

  领导想了想,没说大话:“你的心情我们能够理解,到时候我们都尽力而为吧。”

  出了领导办公室的门,徐有志颇为郁闷:“怎么一下子好像跟我们没关系了?我还想做电视机挣钱来着呢。”

  结果眼睛一眨,啥都没他的事儿了。

  田蓝意味深长地看着他:“你之前卖电视机的时候有做电视机吗?你没做,耽误你卖了吗?”

  徐有志恍然大悟:“对呀,近水楼台先得月,以后他们负责生产,我就负责销售。”

  哈哈,就是200块钱的批发价加价20,那他也很快就会变成万元户啊。

 &ems不在少数。现在知青大回城,待业青年极多。工厂还能子承父业顶班,学校总不能教授提前退休,让他们的孩子来给咱们上课吧。我估计,她们当初没能解决工作问题的不在少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