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整肃朝堂,做好备战准备第1/2段
陈之遴之所以能够得到谈迁举荐,又得到担任吏部侍郎的杨文骢破格提拔。
并且得到徐石鳞的偏袒,甚至袁枢在陈之遴出任浙江左参议,从四品布政使署官的任命上,也表示了认同。
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点,陈之遴出身名门望族,崇祯十年更是,以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其父陈祖苞曾是大明的顺天巡抚,陈之遴年轻时与东林、复社名士钱谦益、吴伟业等人,便结成密友。
第二点,陈之遴曾上疏三策,一、修举农功,二、宽恤兵力,三、节省财用。
这份奏疏,得到内阁首辅郑三俊的推崇,从而特意呈送到了朱连壁手中。
当时朱连壁看到这份奏疏,也是大为赞叹,认为陈之遴很有才干,原本还想让他出任户部郎中。
但就在朱连壁准备启用陈之遴之时,太子府左春坊大学士黄毓祺,进言道:“陈之遴沽名钓誉,虽有才学,德不配位,一旦窃据高位,必然是下一个钱谦益、吴伟业之流。”
也正是因为黄毓祺的这番话,让朱连壁改变主意,改任了陈之遴为布政使司下属的从四品左参议一职。
然而,就这么几个月的时间,这家伙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势,上蹿下跳,媚上欺下,在朱连壁眼皮底下,又玩起了朋比结党那套把戏。
“殿下,老臣举人不察,负有失责之罪,还请殿下治罪。”颤颤巍巍的郑三俊,说罢就要下跪请罪。
说起来郑三俊入朝以来的态度,朱连壁还是很满意的,他深知自己不是心腹,加上年迈,所以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
他大事不拘,小事不糊涂,兢兢业业,调和六部,分工合理,深的各部尚书推崇。
“郑大人不必自责,此事不关你的事,难道每一个臣工犯错,都要孤王这个监国太子来请罪吗?”
朱连壁目光凌厉的扫过大堂,沉声道:“结党营私,朋比而党,孤王绝不姑息,今后孤王不想再看到这类事情的发生。”
“凡是有结党结社之徒,官吏免官,士子废除功名,禁止参加科举,国朝永不录用。”
朱连壁之所以如此忌讳党争,主要原因是因为,明末的乱局,大明的覆亡,都离不开党争。
天启和崇祯两朝,东林党与阉党的党争,以及楚党、浙党个派系的攻讦,长达二十年,致使大明内外交困,朝令夕改。
甚至诞生了一个奇葩的现象,一些为了青史留名的文臣,经常死谏,以挨皇帝板子,撞柱死谏为荣。
这样的行为,要是真像大唐魏征一般,一心为国也就罢了。
可偏偏哪些人,就是为了沽名钓誉,根本不是为了家国忠义。
“太子圣明。”袁枢、张名振、路振飞为首的内阁大学士,纷纷躬身下拜附和。
“路尚书,三月初旬,孤王将对应天府展开反攻,前线十几万大军的粮草,你们户部要备齐。”
朱连壁挥手示意众人起身之余,着重询问起了粮草事宜。
“回禀殿下,十万石粮草已经准备妥当,三日后可以运往镇江府。”
“五十万银元饷银,也准备妥当,也将一道同行。”
路振飞为了筹备这批粮草,可是让户部右侍郎宋之普,亲自带着钱财,在嘉兴府和松江府各县,花了大价值收购的,如今浙江境内,也就嘉兴府的民间还有存粮。
杭州府库的钱粮,虽然还有一批钱粮,但这批钱粮是储备钱粮。
是需要支撑到七月初,等到夏粮收上来,才能全部使用的,如今还只是二月中旬。
若是提前把储备粮用完了,夏粮又还没有到收割时间,一旦遇上灾害之年,那将会是一场灾难。
“诸位爱卿辛苦了。”朱连壁赞赏之余,说道:“户部的钱庄,要尽快铺开,蒋臣你要负责把纸钞,尽快执行起来。”
“尤其是夏粮征收的时候,允许百姓用粮食兑换纸钞,缴纳赋税钱粮,这样百姓们情感上,就会更有认同感。”
户部左侍郎蒋臣,躬身道:“殿下所言有理,臣会如实照办。”
“除了纸钞,新农作物的栽种,一定要强制执行起来,浙东山区,必须栽种,告诉百姓们,凡是种植的玉米、红薯、土豆,皆可以充当粮赋上缴朝廷。”
“臣等遵命。”户部尚书路振飞、左侍郎蒋臣、右侍郎宋之普,都是干臣,朱连壁对他们的能力和江境内,也就嘉兴府的民间还有存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