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2 章 第172章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薛庭儴有了银子后,又开始折腾了。

  扩建仓房是其一,他又带着人去了临海码头,连着数日都去看了,看得定海后所那里心惊肉跳之际,得来一个消息,薛知县要修码头了。

  薛老爷说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码头实在太破旧了,还是修一修吧。

  知县大人说修,自然全县开动去修。

  不光把港口拓宽了,码头也重修了一遍,全部被铺上了青石砖,简直与之前不能同日而语。

  这一修便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很快又到了下次交易的时候。

  这次所有人都学了乖,进城的时候该塞好处的塞好处,仓房也都提前定下了,租银一分都不少。到了出货当日,不用门吏说话,就按照一车货十两银子给了买路钱。

  一切都皆大欢喜,可这一次却出了事。

  还是一场不小的事。

  薛庭儴正搂着招儿睡得香,被人给叫醒了。

  是县衙里的衙役,说是海边出了事。

  薛庭儴正打算带人去看看情况,被樊县丞死拉活拽地拽住了。

  “去不得,去不得!”

  樊大柱满脸惊疑不定,似乎被吓得不轻,手里拽着薛庭儴,嘴里命着衙役:“出去敲锣,让全县戒备,紧锁城门,没有县衙的命令,一律不准开。”

  那些被匆忙召集而来的衙役们,衣帽都还没穿戴整齐,就匆匆忙忙跑出县衙。

  很快外面就响起一阵鸣锣之声,顿时整个县城都从梦中惊醒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倭寇,是倭寇!”

  樊大柱连番下了许多命令,已是上气不接下气,此时被薛庭儴拽着询问,也只能回了这么一句。

  “什么倭寇不倭寇的!”

  一旁的周礼哭丧着脸,说:“大人,这次是真的,真的倭寇!”

  若论倭寇闹得最凶的时候,还要追溯到前朝。

  所谓的倭寇最起初不过是倭国战乱,以至于民不聊生,一些在本土混不下去的武士、平民,成群结队袭击邻国沿海一带。而大明朝的海岸线是最长的,难免被其骚扰。

  不过这只是最起初,之后闹倭寇的原因就有些复杂了。

  朝廷本就对开海之事敏感,因为闹倭寇的事,海禁是紧了松,松了又紧。而一些沿海商人因为不满朝廷海禁,便雇佣了一些倭寇在沿海一带生事,暗里行走私之实。其实雇佣的人员混杂,都是临海一带各国流民,其中少不了有些倭国浪人,却因为倭寇的名头在外,自然就被一并论之。

  这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因为倭寇禁海,因为禁海,倭寇闹得越是凶。渐渐因为禁海的原因,也有一些沿海的百姓日子无以为继,也反身成了倭寇,更有一些走私商人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发生了一些流血事件,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有一些倭人,自然关于倭寇的风浪就越来越大。

  前朝中后期,东海南海中近到濠镜,远到琉球、吕宋、倭国、满刺加、文莱一带,也算是百花齐放,诞生了无数海盗海商,在这片海域中掀起种种风浪,更有不少西洋来的夷人,在其中搅风搅雨,而这些人所有的目标不过是华夏这片物产富饶的大地。

  古有丝绸之路,而今有海上丝绸之路。

  曾有人云:“盖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东洋……是两夷者,皆好中国绫缎杂缯,其土不蚕,惟籍中国之丝到彼,能织精好缎匹,服之以为华好,是以中国湖州丝百斤,值银百两者……1

  可见一斑!

  不光是丝绸,还有各类绢、棉、纱、缎、天鹅绒、金丝、金襕、瓷器,乃至纸张与各类中药,甚至是沿海一代百姓造作小巧技艺,以及女红针黹,皆于洋船行销。

  这片富饶而辽阔的大地,对外面的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藏宝窟,引得无数人蜂拥而至。

  这些人有的消失在茫茫海洋,有的被官府打击远遁海外,还有不少人依旧汲汲营营。而定海县的这处港口,不过是沧海一粟,因为和双屿岛隔岸相对,双屿岛面临琉球,倭国等国,又南邻南海,北接东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才会在近些年来再度兴起。

  而海面是如此辽阔,有人垄断,自然有人不甘。

  所以樊大柱口中所言最长的,难免被其骚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