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四叔,给你要个人第1/3段
翌日一早,李景隆、李增枝、徐增寿等人,在校场点了三千兵马。
朱允炆率一干亲王、大臣亲自送行,并发表了“永靖南海,护我山海”的激情演说,听得朱棣、宁王、徐辉祖等人都热血沸腾起来。
众人原以为李景隆会垂头丧气,消极对抗,毕竟所去的地方可是广州。路途遥遥不说,那地还落后,远不及京师繁华,去那里打仗,和发配真没多少区别。
可谁也没想到,李景隆竟意气风发,威武豪迈,毫无埋怨与颓废之色,撂下“不平海匪不复还”的誓言,叮嘱皇上“吃好睡好玩好”,安心等待自己的“捷报”,然后大笑着带人冲出了正阳门。
徐辉祖不明所以,看了一眼朱允炆,又将目光移开。
对于徐增寿加入南征队伍之中,朱允炆的解释是,让徐增寿代替自己监督李景隆,一旦李景隆有所不当之举,可秘密上奏。
徐辉祖对于这个解释并不完全认可,皇上摆明了是将与燕王有关的勋贵调离京师,削弱燕王的力量。
既然皇上不明说,徐辉祖也不敢问。
毕竟,自己是徐增寿的大哥,皇上认为徐增寿是朱棣的人,那又如何看自己?
接下来数日,朱允炆将目光专注在了新军之策上,亲自参与到了新军训练与相关政策的落实之中,徐辉祖、铁铉、解缙等人不断参与其中,完善着新军政策与训练之法。
八月四日,朱允炆升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宋晟为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因其镇守西凉有功,封平羌将军,着令其参与新军训练。
五日,封辽东总兵官杨文东远侯,镇守辽东;
六日,调济阳卫指挥佥事徐忠入贵,进入贵州,统镇土司。
七日,调北直隶都督佥事陈亨至福建,驻扎沿海。
……
接连数日,朱允炆不是任命,便是调离了一批武将,而仔细观察地图的话,则会发现,这些人不是冲着朱棣去的,便是因为朱棣走的。
趁着朱棣还在京师,朱允炆布置了一张大网,从辽东到大同,从漠南到山东,从北平府到山海关、开平,共四十万大军,彻底封住了北平。
朱允炆一系列的调动,自然没有逃过朱棣的耳目,但朱棣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允炆一次次动作,将一批厉害人物插入自己的心腹之地。
朱棣清楚,朱允炆并没有采取行动,他在等待,等待自己,彻底臣服!
可朱棣,不想就如此放弃!
热孝终于过了。
朱允炆一手抓新军,推动强军改革,一手抓民生,平反洪武时期的冤狱,该抚恤的抚恤,该召回的召回,并削减了广西、贵州等地赋税。
即赢得了民心,又缓解了帝国矛盾,维持了相对平稳的局势。
让朝堂有些意外的是,朱允炆自始至终都没有动削藩的念头,甚至提都没提,只是时不时召一些藩王入宫,谈谈家常,颇为亲密。
倒是朱棣,一直呆在燕王府,很少外出。
这一日,朱棣正在府中看兵法,突然听闻门外丘福高声喊道:“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陡然一惊,朱允炆竟亲自到了燕王府?
“起来吧。”
朱允炆一身常服,身后跟着双喜、刘长阁与徐辉祖三人。
朱棣连忙打开门,看着一脸和煦的朱允炆,便想要行大礼,却被朱允炆上前搀了起来,说道:“四叔,朕今日来,只是家人,非为帝王。”
“好,好,好。”
朱棣连说了三声好,侧身请到:“皇上请上座。丘福,上茶。”
朱允炆抬脚进了书房,走到桌案旁,拿起了《孙子兵法》,轻轻读道:“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朕听闻四叔用兵,便极善用势。”
朱棣听闻,暗暗心惊,连忙说道:“哪里,臣不过是执行太祖谋略罢了。”
朱允炆微微摇头,说道:“洪武二十三年,四叔率军出长城古北口,得知乃儿不花等屯驻迤都,恰逢天降大雪,四叔不辞辛苦,乘雪而动,直捣其营,攻其不备,便如这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可四叔并没有骤然出击,击杀乃儿不花,而是选择不战屈人之兵,迫使乃儿不花投降。不费一兵一组,便悉收其部落数万人、马驼牛羊数十万头,可谓是大胜而归。”
“朕不止一次地想过,四叔如此善兵法,若是哪日;朱棣连忙打开门,看着一脸和煦的朱允炆,便想要行大礼,却被朱允炆上前搀了起来,说道:“四叔,朕今日来,只是家人,非为帝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