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掣肘探案(5)第1/2段
在大学时代,李呈然居然有幸结识梁真和霍京华他们四个死党,连他自己都觉得是个意外。
因为其他几个死党,都是城里人,即便霍京华和梁真没有柳华南和杨万钧那么有钱,但也称得上是家境优越。他们四个人上大学的时候,不管是假期还是闲暇时间都不用出去打工,兜里照样有花不完的零花钱。
可是李呈然就不一样了,他是个从个大山里走出来的苦孩子。
他在家中不是独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因为家乡没有什么工厂,他的父亲选择了泥瓦匠这个职业,常年在外地的工地上打工,母亲在家务农,负责照看几个孩子和种地。
李呈然人是老实巴交了一些,但他的脑子是非常好使的,从小到大一直名列前茅,那是他初二升初三那年,父亲觉得他已经十六岁了,个子是瘦小了点,不过力气应该有了,是时候该考虑让他辍学,带着他去工地上打工了。
于是在那个夏日炎炎的暑假,父亲带着李呈然来到了一所大城市的工地上,开启了李呈然的工地搬砖生涯。
起初,李呈然对父亲的安排言听计从,毕竟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要照顾,他要是继续选择念书,他觉得非得把父母压垮不可。可是来到外面的大城市以后,在工地上工作一段时间后的李呈然,就改变了自己的这种认知。
他不怕严寒酷暑,不惧骤雨狂风,别看他那时候岁数还小,连那个年代的成年人法定年龄还没到,但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母亲去地里种地,赶上下雨的时候,母子二人就冒雨去地里撒化肥。
赶上三伏天的炎炎夏日里,他和母亲二人依然汗流浃背地顶着烈日的暴晒在地里干活,经常为了把活干完,要忙活到下午两三点才回家吃午饭。
有时候他因为天气太热,晒得黑汗白流的黝黑皮肤出现了蛛网般的干裂,因此干活慢了,母亲还会训他,觉得他在偷懒。有时候他被母亲训哭了,母亲还会打到他不在哭泣,继续干活为止。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生活中,命运一开始就把李呈然打造成了一个性格坚韧不拔,习惯逆来顺受的小小男子汉。
农村人就是这样,他们生来与田野相伴,庄稼和收成就是他们活着的希望,所以他们一直把吃苦耐劳当成自身的生存资本,他们不允许自己喊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能懒惰。
其实母亲在训斥李呈然的时候,心里也会心疼自己的儿子,但她没有理由不这样做,因为像她们家这种乡下人,根本没有顾影自怜的资本。
所以当年那个身在工地上的农村少年,并不是因为工地上太累太苦,才改变了父亲为他安排的命运,他之所以想要改变命运,是因为他的视野变得宽阔了,——他见识到了大城市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那些穿着得体的男人,和举止优雅的女人,偶尔在李呈然的身边路过,李呈然总能闻到他们的身上带着淡淡的,或者浓郁的香水味,而那些人每当见到他们这些农民工,有的穿着时髦的漂亮女人还会直接捂着鼻子跑开。
他知道,自己身上的汗水味道并不好闻,只是他习惯了而已,所以嗅觉会因为习惯对他形成一种欺骗。
可是······都是人······为什么那些人可以活的那么体面潇洒,而他却只能沦为社会的底层,从事着肮脏累人的工作,还得不到那些人的尊重?
学校的课本里一直都在说,劳动者是最可爱的人,周总理还曾在满身疲惫之余,亲切地握着一位清洁工的手说:你辛苦了。是的,革命是分工不同,不分尊卑,不分贵贱,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周总理那样有着超然的智慧,和一颗圣人之心。
李呈然不甘心。他的脑子并不笨,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他觉得自己不应该接受那些人的冷眼唏嘘,不该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他虽然出身在农村,可是又有谁规定,农村人不能出人头地?古人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何况他是现代人。
所以,李呈然对父亲提出了想重新回到学校的想法。父亲是个做事简单利索的男人,他教育孩子一般来说就四个字:不听就打。
于是,父亲面对自己儿子的不服从管教,直接当着所有工友的面,把李呈然暴打了一顿。后来李呈然的手臂被父亲打出了淤青,嘴角流淌出了青涩的鲜血。但他没有选择屈服!
后来还是好多工友制止住了他的父亲,纷纷劝阻他的父亲,这孩子不能在打了,在打就要进医院,今天你们父子俩的活都白干了,恐怕工资都搭进去还不够。可此时的李呈然仍然没有对他低头认错,他望着儿子那双倔强到近乎冷酷的眼神,不知不觉中竟然被吓退几步。
这个时候,有个工友对他说了一句道破天机的话,你这个儿子,将来长大后一定不是凡人,你最好不要左右他的人生,若是你强行干预,只怕会遭受天谴。
李呈然当然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同,不分尊卑,不分贵贱,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周总理那样有着超然的智慧,和一颗圣人之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