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百姓日用即为道】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众皆无言。

  陈渊的一席话,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求学不就是多多读书,领悟圣人之道吗?

  怎么以仁来区分是否有学问?

  陈渊又说:“如何求仁?什么是仁?这就需要明善。明善之法,在于格物致知。极尽物理,这是向外求;反身以诚,这是向内求。君子慎独,格物致知,日行一善,便是做学问的方法。因此,治学要分三步走,即明善、求仁、致圣。读书识字,理解经义,这只是明善求仁的一个手段,而非治学的真正目的。”

  诸生还在迷惑之时,那位尖子生闵子顺,像是突然悟到了什么。

  他起身出列,朝着陈渊长揖:“晚辈已过而立之年,自负读遍圣人文章,今日方晓治学正道。晚辈愿追随先生左右,明善求仁,十年之内,不再科举。”

  这句话,让闵文蔚面子挂不住。

  闵子顺是他的族侄,跟他学了二十几年,竟被陈渊一席话拐走了。还说什么“今日方晓治学正道”,难道自己以前教的不是正道吗?

  陈渊微笑颔首,让闵子顺先回去坐好,接着开始讲如何格物致知。

  朱铭听了一阵,发现此人的学问,介于理学和心学之间。

  既向内探索本心,有心即理的味道。也向外研究万物,跟朱熹的格物致知类似,但又只是类似而已,因为朱熹的格物与致知是分裂的。

  陈渊还在那里宣讲:“明善求仁,不仅要懂得道理,还要去践行仁义。想谁都会想,说谁都会说,若不付诸实践,到头也是一场空。四个字,经世致用!无法经世致用,学问就白做了。”

  “想要经世致用,就不能死读书,得学习一些真本事。”

  “古有君子六艺,吾师龟山先生,又在六艺之外加了三样。一是水利,二是造船,三是军略。”

  “农为百业之本,是立国之基。吾师龟山先生,每到一地做官,必定兴修水利。在浏阳,吾师建造堤坝,使得百姓免受洪涝之苦。在萧山,吾师蓄水为湖,洪时排涝,旱时灌溉,还可在湖中捕捞鱼虾与莼菜。至今已成湖三万七千亩,可灌溉农田十四万六千余亩。”

  “为何又要提造船呢?粮赋运输,以水路为优。疏浚运河之后,当多多发展船运,不但可运输钱粮,还能运输食盐。如此,粮食、食盐可通过船只,迅速运达各地,平抑当地物价,使得灾民有喘息之机。而今的官府制船厂,管理疏漏,克扣工料,十艘官船,至少有一半不合格!”

  “还有军略。我大宋立国以来,边患四起,士子不可不知兵。文官可以不懂上阵搏杀,却要通晓军略,懂得钱粮调运,懂得练兵选将。若不然,如何统军破敌?”

  闵文蔚越听越不对劲,他这位书院山长,平时都让学生专心读书,不要被世间俗务所干扰。

  可他请来的名儒,却让学生学习君子六艺,还要学什么水利、造船、军略。

  学这些有什么用?

  耽误了读书,考不上进士,再多本事也无法施展。

  闵文蔚脸色阴沉,他不想让陈渊再讲下去,否则必然把学生引向歪路。

  可又不好直接赶人走,毕竟是二程的再传弟子,论地位陈渊属于嫡传正宗,而他闵文蔚连支脉都算不上。

  朱铭却越听越喜欢,他对程朱理学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朱熹一脉。

  但更早的杨时、陈渊,朱铭却知之甚少,此时一听,还是杨时、陈渊更符合心意啊。

  讲着讲着,闵文蔚实在忍不住,出声打断道:“陈先生,还是讲如何做学问吧。”

  陈渊疑惑道:“吾正在讲治学之道啊。”

  闵文蔚说:“先生通晓经义,可细讲这些。”

  “经书就摆在那里,经义也摆在那里,书院教谕们难道不懂吗?”陈渊说道,“经义可让教谕们讲,吾只讲如何领悟经义,如何运用经义。吾是来讲学的,不是来讲经的。讲经自然也可以,但在讲经之前,必须先行讲学!”

  闵文蔚说:“讲经便是讲学,讲学便是讲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