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海禁之下第1/2段
商人为贱籍,自己乃至后世子孙,都再也没有参加科举、出人头地的机会。
非走投无路之人,绝对不会想做小商小贩。
要是在这些底层的小商小贩身上征重税,不是把人家最后的活命希望都给断了么。
当然,商业之中,也有极为暴利的行业。
比如说盐、铁、茶叶、战马买卖等。
但在大明建国初期,这些行业都掌握在朝廷手中,压根就不需要去征税。
朱元璋一开始的对于商业的设想,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暴利的盐铁行业若是一直握在朝廷手中,那大明财政也不至于彻底崩溃。
问题就出在这些行业太过于暴利上。
因为来钱太快太轻松,而老朱家自朱元璋时代起,就有着对皇族子孙待遇特别优渥的传统。
每一代皇帝,都有好些个子孙,除了继承皇位的人之外,其他的手心手背都是肉。
外出就藩时,当老爹的皇帝总是觉得对自己的子孙亏欠了,因此除了给封地,给田地外,很多原本属于朝廷的产业,也就一并给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大明历代的皇帝,总是担心自己外出就藩那些儿子钱不够花,变着法儿的给他们找生财之路。
就拿万历朝来说,万历皇帝本来是打算废掉太子,把江山传给自己最爱的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
在一众东林党朝臣与皇宫内外的坚持下,废不废太子的争论足足持续了几十年。
历史上把这叫做“国本之争”。
万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荒诞国事,也与这国本之争有天大关系。
最后士族与朝臣获得了胜利,坚守住了祖制与“礼法”,福王朱常洵被迫就藩洛阳。
最爱的儿子没能继承皇位,万历皇帝越想越觉得亏欠,除了在洛阳那儿,不断加封福王朱常洵的封地外。
还把洛阳所在河南全省尚处在朝廷控制下的矿山、盐田乃至山林,都封给了福王。
不断封赏之下,可以说整个河南的财富,半数以上都到了朱常洵手中。
这位福王朱常洵也足够长寿,富甲天下享受了大半辈子荣华富贵,一直活到了李自成大起义的时候。
闯军攻破洛阳,把这位富得流油的王爷直接炖了一锅“福禄汤”,震惊整个大明。
其实不只是被皇帝特别宠爱的藩王子孙,一般的王爷只要外出就藩时,只要去爹妈面前哭一哭,还是能捞到不少好处的。
就比如朱由榔那便宜老爹,虽得到万历神宗皇帝的宠爱不多,但挥泪离开京师前往湖南就藩时,同样获得了大量的矿山与产业。
如果不是时局崩得太快,自己这一支在湖南没过上多少年安生日子,父兄在王府内帑中留给朱由榔的银子,不知道还要翻多少倍。
总而言之,朱元璋在开国时,对小商小贩们不忍下手,导致大明自始至终就没有成体系的商赋。
商业中真正的暴利行业,在历代的封赏下,早就从臃肿庞大的皇族手中流失殆尽。
或是皇族不想经营,直接把这些产业变卖;或是某位王爷打算笼络人心,把自己手下的某项产业送了出去。
天长日久,商人这个集体,也随着皇族与士族,一起做大起来,成为了手握大明海量财富的存在。
而且这还仅限于盐铁等暴利行业。
除传统的资源垄断型暴利商业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本被朱元璋看不起的“小商小贩”,也在不断成长壮大。
从事草原贸易的晋商,动辄坐拥几千架水力纺织机的浙商,丝绸远销各地的蜀商,专门帮忙倒卖盐铁的徽商。
以及两广这儿,通过钻海禁空子,在庞大的海外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的十三行…
可以说,在商赋未成体系,几乎等同于士族贵胄一样,有着“免税”特权的大商人们。
除了参加不了科举,成为不了达官显贵外,财富的积累上,丝毫不弱于任何一家士族。
陈邦彦此时提出的“商赋”,瞬时间便绕开了“均田赋”这个雷区,为朝廷开源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在商业极为发达的两广,此策若是实施得当,必然能稳住朝廷无税无钱的尴尬局面。
但朱由榔还是忍不住要在心底轻微的叹息一声。
计策是好,铁等暴利行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