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官吏之别第1/2段
数万参加考试者汇聚一地,这是大明鼎盛时期,各省会试乃至京试,都达不到的规模。
位于海阳县的潮州府城,只是一个州府内最大的城市罢了。
要是放在以往,别说严格按照朝廷科举的要求,单独建设考房独立的大考场了。
就连找地方容纳下这么多的考生,都会成为大问题。
不过朱由榔早就想好了这件事,这段时间以来,不惜代价在潮州府城各处,大规模开设的启蒙学院,作用立马就发挥出来了。
因为战争带来的人口汇聚,还有潮州大搞建设、大搞商业、大搞军械厂吸引来的人口。
这个原本人口不过三十来万的古老府城周边,短期内汇聚的人口已经接近百万之数。
人口众多,对于启蒙学院数量的需求也就更多,毕竟朱由榔可是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让治下百姓中的稚童,都能有通过启蒙学院求学的机会。
现在科举考试的场地,只需要让遍布潮州府城内外的启蒙学院,同时放假几天便好了。
“爷爷,我记住了。”
“对了爷爷,这段时间,您请先生们所著的那三篇文章,真能贴近科举试题么?”
站在马车之前,看向前方众多“竞争对手”,虽然心里对这些乌合之众、凑热闹的升斗小民充满着不屑,但夏玉书还是转过头来,发出自己的疑问。
若是这场科举,如同大明其他时候的乡试、会试一般,夏玉书自然是不虚的。
奈何这一回,朝廷对于科举的改动,实在是太大了。
抛开完全放开的参考限制不说,光是考试对应的科目,都让研究了科举之法好几代的夏家,蒙圈了好久。
是的,在朱由榔这段时间忙得险些猝死的努力下,此科举已然远非彼科举。
最直观的一点是,本次科举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农科、工科、刑科、商科以及经世科。
参考者需要在报名之时,就选定自己要考的门类,按朝廷的统一安排,在特定考试地点参加对应科目的考试。
关键是每一科目的考试,都不是一场就能完成的。
朝廷广而告之的安排为,科举五个大类科目,分两个批次完成。
第一批次,考试时间一天,阅卷时间四天,朝廷在每个科目择优录取一千人,共计五千人,称为初试。
初试通过者,便有资格在朝廷的安排下,到十二部以及两广各地任职。
当然,第一批录用者,在朝廷各地官府中,最多能当上各种“吏员”,想要称为朝廷有品级的官员,只有两条路径。
一是初试录用者,在所负责的官府“吏员”岗位上,表现优异,得到各地衙门主官以及朝廷吏部认可,进而擢升。
二则是参加每届科举第二批次考试。
也就是各科目通过初试的一千人中,朝廷将再次组织一场考试,称之为“复试”。
复试时间一天,阅卷时间十四天,放榜之后,五个科目前一百名,将被朝廷选拔至各部各地官府为官。
各科目复试成绩前三者,还能有被皇帝亲自召见考校的资格,获任更高的官位。
简单来说便是,永历新朝改制后,每一届科举分为两种层次。
通过第一层次考试者,虽会被朝廷录用,但只能从“吏员”做起。
在这当中再次通过考试选拔,通过第二层考试者,则可直接获得“官身”,其中各科前三名,能获得的“官身”品级更大,起点更高。
其实所谓的第一批次录用,就等于大明传统科举中,乡试获得“秀才”等功名,有资格作为官府“小吏”。
而在第二批次中录用者,基本上等于中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能够直接当官。
所谓的各科前三,类似于大家常说的“进士前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
不过虽然结构与科举类似,但却与传统的科举截然不同。
首先一点,朱由榔在这当中,取消了东方世界延续了几千年的“官”和“吏”的区别。
或者说模糊了这两者之间的界限。爱阅app完整内容
在这之前,大明朝廷,不管是中央还是各地衙门,官就是官、吏就是吏。
二者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官员有品级、可升迁、享受朝廷各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特权。
小吏则没有任何品级和地位,只是相第二层考试者,则可直接获得“官身”,其中各科前三名,能获得的“官身”品级更大,起点更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