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反科举乱政第1/2段
经营了家族利益大半辈子,对于夏康年来说,最为看重的孙子落榜并不算什么大事儿。
全族参加科举的直系子弟,甚至大多数旁系子弟都落榜,才是天即将塌下来的征兆。
原因很简单,在大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制下,士族世家的利益,其实早就已经与科举考试密切联系在一起。
能迈入科举这个门槛,耕读为业的他们,才能获得各种专属于“士大夫”的特权。
换而言之,人家朱元璋定下的祖制里面,有资格与他共治天下的,从来都是能够通过科举,实现阶级跃升的读书人。
只是随着士族贵胄群体的不断做大,原本大明太祖爷的祖训,逐渐被曲解罢了。
到了明末,不只是通过科举考试实现阶级转变的人,诸如潮州六大家这样的中下层士族世家,也有了“士大夫”的特权。
准确的说,如今他们已经不能算是“士大夫”阶层,只是通过祖辈考中过科举,积攒的人脉关系,强行延续士族不纳税特权罢了。
土地这个命根子,是通过“投靠”的方式,让出利益挂靠在大明现存的“举人”“进士”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名下的。
一旦这种人脉关系断裂,那瞬息之间,夏家所掌握的宽广土地,立马便会被大明严苛的田亩赋税体系覆盖。
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将会面临与曾经那些可怜的农户一般的命运,在朝廷繁重的田税之下,疲于奔命。
可以说,失去人脉,变等同于断了夏家这样的中下层士族继续富贵的路。
而造成这条路断绝的,正是朝廷改制后的科举考试。
直系子弟悉数落榜,把研究科举作为“主业”的他们,相当于主业彻底荒废。
换而言之,夏家已经渐渐失去了进入朝廷、官府的资格。
短期内,族中无人为官为吏,可能对家族利益影响不大。
毕竟他们现在还能给家族掌握的土地,找到合适的“投效者”,还能用老人脉,维持不向朝廷纳田税的特权。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与朝廷官员,特别是那些有免税资格“士大夫”之间联系的线,会越来越少。
等到免税的线彻底断裂,或者说老夏家已经与真正的举人、进士等“士大夫”,已经搭不上话的时候。
靠着免税特权带来的家族辉煌,必然荡然无存。
“今年的恩科,我等家族连门槛都摸不到。”
“预示着新的一批朝廷贵人中,我们已经与他们断了联系。”
“随着朝廷各地官府的运营、官员的轮换,还有这些科举新贵们逐步扛起朝堂的大旗。”
“不出两代人,咱们将彻底沦为与那些贱民农户一样的存在。”
气氛沉重的宴会厅中,一名八字胡老者率先开口,此人赫然正是潮州六大家中,胡家的家主。
这次改制后的永历朝廷恩科,家族子弟通过“初试”者十不存一的,不只是老夏家。
今日在场的各家,皆是差不多的情况。
“这昏庸的朝廷,无礼的科举考试,简直就是胡来。”
“我大明以忠孝立国,以礼义治世,是至太祖时期就有的规定,今永历皇帝废八股、弃骈文,弄出个不伦不类的恩科,完全违背祖训。”
“呸,亏他还是大明国祚,最合法的继承人,连祖宗的东西都抛弃了,连儒学为本的传统都不顾了,还算什么大明皇帝?”
“新朝恩科不公,寒了全天下读书人的心,损了两广士子报效大明的志,必须与与其抗争到底!”
“不就是死谏么,我大明铁骨铮铮的士子们,决不能坐视江山亡于不尊礼法、不顾圣贤的乱政!”
杨家家主这一开头,在场诸多潮州士林“名人”,当即打开了话匣子。
这个时代,对于读书人的定义,局限在专攻“经史子集”的特定群体中。
所谓的士林,也不过是能来上两句“之乎者也”之辈,组成的圈子罢了。
儒学为正统的观念,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便已经在东方大地根深蒂固。
永历新朝改制后的科举,第一次“初试”,便把绝大多数苦读经史子集的人淘汰了,这如何能忍?
真正意义上的迂腐儒生忍不了,满怀信心却名落孙山的士子忍不了,以sp;“呸,亏他还是大明国祚,最合法的继承人,连祖宗的东西都抛弃了,连儒学为本的传统都不顾了,还算什么大明皇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