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莫干黄芽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你俩嘀嘀咕咕什么呢?”林书书见两人交头接耳,猛地一拍朱昔臣的肩膀。

  朱昔臣随口说:“也没说啥,走走走,采茶去。”他低着头,俯下身看茶叶尖儿上,惊讶的问,“怎么这么老,是喝哪里?”

  林书书见他好奇宝宝的模样,笑着解释:“这里已经摘完了,咱们跟上大部队,换下一个茶园。”

  说完,众人就跟随大部队转移阵地。

  “不是要摘好几次吗?下一次摘什么啊?”朱昔臣继续追问。

  同样一个品牌的茶,不一样时候采摘的,竟然是不一样的口味。

  朱昔臣虽然喜欢喝茶,但对于工艺流程还是不了解,加上他好学习,话还多,自然免不了多问问。

  聊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林书书也乐于讲解,侃侃而谈,自信的模样好像会发光:“清明前后采摘,是头茶,等上十天半月,摘的就叫二茶,还有三茶,一直采到夏天。头茶呢,模样好看,纤细修长,精致匀称,不过口感稍微淡一点,价钱好,讲究人喜欢喝头茶。三茶是最老的,粗大色深,泡出来的汤汁也很浓……”

  到第二个茶地后,众人开始慢悠悠地采摘起来,和忙碌的女工不同。

  “这莫干黄芽,好像也是近些年才听过,之前没什么名气?”叶胜男忍不住插话。

  她离开德清时还小,再加上不喝茶,当然不知道。

  但对于朱昔臣、宋寓来说,莫干黄芽还是耳熟能详的。

  林书书听完叶胜男的质疑,立马解释:“其实,莫干黄芽按理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茶了。”

  “晋代的时候,佛教在当时十分盛行,就有僧侣上莫干山,修庙种茶。”

  “书上可以考察的哟,在清代乾隆年间期的《武康县志》一书中,这样写道,‘莫干山有野茶、山茶、地茶,有雨前茶、梅尖,有头茶、二茶,出西北山者为贵。’而书中所指的‘西北山’,就是指的莫干山的主峰。”

  “清代道光年间的《武康县志》一书中写道,‘茶产塔山者尤佳,寺僧种植其上,茶吸云雾,其芳烈十倍。’你说历史悠久不悠久?”

  今天采茶,林书书穿着一身粗布麻衣,宽松的衣服更加显得她身材苗条,说话时抑扬顿挫,浑身上下散发出的书卷气息,眸光流转,宛若天外飞仙。

  叶胜男听完,点点头:“历史确实很悠久,但历史这么悠久的好茶,为什么没有西湖龙井这样的名气?这期间的问题,值得好好研究。”

  “这个啊……说来话长。”林书书一边采茶一边叹口气,颇为遗憾的模样,“因为以前就当做是农家茶,也没有一个品牌效应,加上莫干黄芽产量不是很大,茶农本身不太懂,不重视品牌,就各卖各的。”

  “另外,莫干黄芽还经历过一些坎坷。早之前,还没有黄茶这一说,按照茶农的手艺做出来的黄茶,泡出来的汤底偏黄,和绿茶不一样,大家以为是茶坏了,卖不上好价格。”

  “之后,茶农们就尽量做成绿茶,其实,品质稍有受损,并没有做成黄茶好喝。”林书书道。

  宋寓感慨一番:“不过现在也好了,人们对制茶工艺深入研究,细化分工,再也不会出现黄茶被当成坏了这种狗血的事情。”

  林书书点点头:“是的,现在茶叶根据工艺不同,被分为六大茶类。分别是绿黄红青白黑。”

  叶胜男也变成好奇宝宝,立马追问:“这些都有什么区别?”

  在本专业里,叶胜男是精英,很少有她不知道和解决不了的事情,总是给她一种有把握和确定感,却又给以十分无趣的恍惚。

  今天,突然一下换到其他领域中,她倒是觉得挺有趣。

  “中间加了一道工序,发酵。绿茶不发酵,黄茶微发酵,发酵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吧。每一种品类的茶,发酵的程度不同。”林书书笑道。

  朱昔臣点点头,感慨起来:“果然,任何一种东西,只要精细研究,就都是文化。”

  林书书点点头:“那是自然。还有一些小故事,你们想不想听?”

  “别卖关子,你就说嘛。”宋寓催促起来。

  他看林书书讲茶的时候,恍然间看到跨性别版本的自己,他想,自己看到有历史的建筑时,眼睛里也是闪闪发光的吧。

  “其实,绿茶和黄茶之间,除了发酵,还有一道工序,就是闷黄,鲜叶采摘下来是绿色的。但这个闷黄,是机缘巧合。”林书书继续讲,“以前茶农将鲜叶采摘回来,恰逢阴雨天,不能够制茶,在家里闷了几天,鲜叶就褪色变黄了。但,立马追问:“这些都有什么区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