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名声、民生、贾芸、银蝶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王熙凤看看门口,又压着嗓子道:“昨儿倒亏了顺哥儿出头,不然咱们府上怕就要改朝换代了。”

  “奶奶说的哪里话。”

  徐氏忙道:“这里里外外哪里少的了您?”

  顿了顿,又道:“其实我这时候过来,也是因为顺哥儿。”

  因为焦顺来的?

  王熙凤心下一紧,暗道这顺哥儿莫非又后悔了,不想把扇子卖给大老爷?

  这般想着,忍不住目视平儿这中间人。

  却见平儿侍立在徐氏身侧低眉顺眼的,竟是比往日面对自己时还要恭敬些。

  正纳闷呢,又听徐氏道:“顺哥儿早上见下了雪,就想着衙门里的蓑衣还有些积货,虽有些小瑕疵却并不残破,赐给朝廷命官自然不成,但拿来赏人倒是极合适,便自掏腰包买了五十件孝敬府上。”

  原本因为焦顺只肯让出一柄扇骨,王熙凤颇觉得不太满意,此时听他竟肯自掏腰包孝敬,立时便又改了观感。

  忙问东西现在何处。

  听说已经送到了院里,她又命人取了两件细瞧,见果是朝廷发放的款式,不由咋舌道:“也亏得是他在杂工所主政,若在外面要买这工部精编的玩意儿,怕没个四五两银子都未必能拿得下呢。”

  当即下令将其中二十件收入库中,另外三十件专选了府里有头有脸,又自来亲近忠诚的发放。

  一时惹得府里人人称赞,倒又把李纨管家时的好处,统统抛在了脑后。

  到了下午,又有闲言碎语传开,说是焦大爷监工两日诸事皆宜,偏刚交卸了差事就下起了大雪,足见他是有个运道、能镇住场面的。

  两下里一映衬,焦顺在府上的名头,倒又无形间高了个台阶。

  至于李纨也是刚刚交卸差事云云,却竟没几个人记得了。

  …………

  因是正日子。

  焦顺午闲时便命栓柱就近买了报纸来,对应着衙门里发放的邸报,了解些朝政要闻、市井民生。

  邸报上最重要的消息,自是东南境外的相关军情;民报上的头条,却是忠顺王与南安王争风吃醋,为个小戏子豪掷千金。

  这所谓的小戏子,该不会就是那四处送汗巾的蒋玉菡吧?

  焦顺随意扫了两眼,便没怎么关注了——似这等事儿,也没有他插手的余地。

  倒是那邸报上,关于西南战事的现状,以及乌西人最新的动向上,颇列出了一些干货。

  按照上面的说法,朝廷远征军为了确保补给线,不得不分兵回防茜香国,如此一来守成有余,再想进取却难了。

  且将士们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万幸是在冬季里,情况还不算严重。

  可若是拖到明年开春,乃至立夏之后,却怕会出现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

  而乌西人除了派水师袭扰茜香国,也陆续向身毒东北方集结兵力,如今虽还不足以反攻,可若拖到明年春夏之际,乌西人或从本土发兵,或从殖民地调兵,必然会尝试着收复失地。

  届时此消彼长……

  这里一笔带过,紧接着又分析起了乌西国人的意图诉求。

  因夏太祖横插一杠,夏国北方的冶金业和江南的纺织业都十分兴盛,以至于中外的贸易差额,故此西夷常为此耿耿于怀。

  朝廷先前断绝贸易往来,虽惹的乌西国兴兵来犯,归根到底却实是夏国吃了亏。

  朝廷因此少了许多关税,民间也受了不少的损失。

  写到这里。

  下面还单独列了个夏国与乌西国的贸易表,也不知是从哪儿抄来的,看结构明显不是夏国官方的手笔。

  细究这其中的蕴意,朝廷似是有罢战和谈的想法。

  这倒也合理。

  夏国的水师不敌人家的海军,路上又隔着个茜香国,若久拖下去只怕未必能讨得了什么好。

  还不如趁着如今尚且占据优势,先与乌西人订个城下之盟。

  这些其实依旧和焦顺关系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