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谦益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他还给度满举了两个本朝的现实例子,两族俱为本朝数世三公。

  第一个是关东豪门,汝南袁氏,家法为《孟氏易,是袁氏第一世三公袁安之父袁良,从孟氏精舍所学。

  当时袁良,不过是个六百石的县令。而到其子袁安以降,四世皆出万石三公,家资巨富,日常供奉,拟于王侯。此非《孟氏易之助呼?

  第二个是关西士族弘农杨氏,家法《欧阳尚书。对的,这个《欧阳尚书就是当时伏生的一位学生欧阳生所传。

  杨家本是前汉武家,其祖宗杨喜,因获项羽一条腿而封侯。直到本朝出了个杨震,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诸儒尊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杨家就此转为经学世家。

  其后,四世太尉,德业相继。

  从这里可知,一位乡间的编席匠能受学于济南伏氏精舍,和历史上的汉家名臣列为一脉,是多大的造化。

  即便这个造化是度满之父用生命换来的。

  刚来的度满,不过乡间氓愚,不知轻重。对族里造成父亲的死,那是怨愤之气,四水难消。

  但随着他愈是了解经学之重,愈是知道伏氏精舍有多么煊赫。他渐渐开始对族里感恩,也对未来充满希望。

  正如那位师兄所说的,三公之位不敢求,但世为二千石,就从我辈开始。

  从此,他朝夕侍奉师长,晨昏定省,待之如父,用心读书。又因家中不富,无力供给他日常薪米。

  所以,每天早上,度满拿着家中编好的草席草鞋,到市里卖,一边贩席一边读经。下了市,就去师长处恭立问安,讨教学问。

  白日,还要帮诸师兄拾薪浆衣,顺道借书。等晚上,才回庐,焚柴苦读。

  执苦数年,勤学不倦。

  作为贫苦人家,怕的从来不是吃苦?怕的是没有机会。

  度满自觉族里给了机会,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到时候也能对得起自己母亲,那没日没夜地编草席。

  但直到有一日,他才幡然醒悟,这个机会从来就未曾向他开启过。

  那一日,他照往常那样,去给师长问安。

  其实,他还有个不情之请想对师长私下说,就是是否能在精舍里求得一份教职,好再补贴生活。

  原来,这几年,即便勤工俭学,但往日师兄弟们的交际应酬和购买竹简,都还是花费了家中过半资财。

  虽然母亲没有说什么,依旧默默支持,但他还是愧疚难当。

  他自觉和师长情深意笃,再加经学精熟,已然出师,想来求得学舍里的一份薪职,问题不大。

  但这日,度满在门外立了许久,也没见师长出门。

  后来才想到,师长应是昨日和东来的硕儒蔡邕宴饮,该是还没回来。

  度满本是要走的,但鬼使神差,那一日他就开了那扇门,进了师长的屋内。

  他后来反思,那鬼使神差的一开,可能是内心中对成为博学鸿儒的渴望。

  他想见一见,那无时不散发出光辉的门内,到底是何样光景。

  他见过师长给他们教学时的煊赫场景。

  彼时师长,戴进贤冠,身着宽袖长袍,腰间束带,外披纱衣,手持玉如意,卓然如神仙中人。

  身后是一众随婢,或打扇,或操沙锤。打扇的做扇风解暑,操沙锤的是镇肃学规。剩下的,有一高喉者,专司复述师长所言,使墙外门生也能听得教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