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相声第2/2段
到了五代十六国时期,后赵有个担任参军的官员周延,因贪污入狱,国王石勒就令个优伶,穿上官服扮作参军的模样,让别的优伶在一旁戏弄他,以此来讽刺贪官和惩戒群臣。
自那以后,这样的表演就被称做“参军戏”,又叫“弄参军”。
并从一个角色,固定为两个角色,其中,被戏弄的叫“参军”,另一个人叫“苍鹘”。
在吴晓铃的《略谈相声的创作问题》中写道:相声是由参军戏发展、演变出来的。
清朝道光年间,BJ出现了一位名叫张三禄的艺人,又被称为“管儿张”。
是目前为止,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
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
他被公认为‘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又出现了一位艺名“穷不怕”的艺人,朱绍文。
朱绍文十分喜爱张三禄的表演,就尊称比他年长四十多岁的张三禄为“老师”,向张三禄学习口技和笑话。
并在模仿人声及鸡鸣犬吠的口技的基础上,掺入曲折故事,发展成了一开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三人相声,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
从朱绍文那一代开始,行业上有说相声这一行道了。
同时,也有了师徒关系和行业观念。
从而有了相声的‘宗谱’。
而‘相声’一词,原本是像生。
‘像生’一词,古代早已出现。
但其意思,并不是指表演技艺,而是像真的、像活的。
最早,在宋代的百戏中,就已经出现了‘学像生’、‘乔像生’,专指模拟的技艺。
到了明朝时期,“像生”一词逐渐演变成了‘像声’或者‘象声’。
‘像生’中主要以摹拟自然和人的声音这一特长为主,慢慢转化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即口技。
‘像声’明代即以盛行,沈德符的《野获编》,张潮的《虞初新志》等书均有详细记载。
直到前世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一个人模拟口技的‘像声’,逐渐演变成了单口笑话,就改称之为相声。
邵阳之所以对相声的这些相关历史颇为熟悉,一方面,前世的他很喜欢相声表演。
只要有空闲时间,他都会掏出手机,观看相声表演的视频,而且多数时候还能否乐出声,紧绷的精神得到了放松的同时,还能学习一些段子。
这为他在各种酒会上同那些业内大佬们拉进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郭得刚是他当时的偶像,一个原本籍籍无名之辈,凭借着努力和不服输精神,走到了那样一个高度。
任谁,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赞叹一个。
只不过前世的邵阳运气不好,临死,都没有到达那样高的知名度。
这一世他之所以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接触相声演员这一块儿的人,就是在于这和他的偶像有关,一切要慎之又慎。
何况,他刚过来时,这个世界的相声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完全没有走商业化的路子。
是演艺圈的一股清流。
邵阳在没有绝对实力之前,不想让这股清流污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