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移民热潮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像王大治这样的宣讲员还有很多,他们深入家乡去宣传东非殖民地的好处,打消华人的顾虑。

  当然,也是给这些大字不识,没有见识的苦难民众找到了门路,在没有接触到途径或者有人提携的话,普通人是不会轻易踏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

  谁想在家乡忍饥挨饿,之前是不知道,或者没有门路,如今知道了,只要给口饭吃,卖了这条命又算什么!

  其中最夸张的还是一个叫张根生的宣讲员,他的家乡正在忍受旱灾,他一回去,那反响十分强烈,包括隔壁几个村子的村民都有人主动报到。

  东非殖民地的情况怎么样,这些受灾的人不知道,但是张根生的样子就不像是受过苦,这个时代看一个人过的怎么样看他的外貌基本就确定了,大多数普通群众都是面色肌黄,身上的骨头清晰可见,看不到一点肥膘。

  而张根生人往那一站,就是这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那种健硕的状态,那代表着吃的饱饭。

  而且张根生啊!附近谁不知道,当年洋人来这里招工,那时日子勉强维持的下去,大家也就抱着看乐子的心态看着张根生上了“贼船”,毕竟洋鬼子能有啥好心思。

  甚至有人谣传,西洋鬼子是吃人恶鬼,张根生这一去啊准是回不来了,可现在一年过去了,张根生回来了,谣言不攻自破。

  看着穿着华丽衣服,精神焕发的张根生,受了灾的百姓自然问东问西,至于张根生剃了辫子,大家倒不怎么关心,没看见人家一行人来时,乡里的官差点头哈腰的样子?

  说明人家根本就不怕官府,毕竟这个时代的清国只有革命党才会剃辫子,或者是像南方长毛那样披头散发。

  这种人官府见了绝对不会和你好好说话,一套流程直接拉走,轻则坐牢,重则枪毙。

  这张根生明显不属于此二类,所以相识村民就询问张根生啥情况,张根生自然是知无不言。

  听到张根生的描述,那群村民可激动了,这世上竟然还有这种好事,连饭都吃不上的村民自然是相互奔走呼告。

  于是附近的村子也得知了此事,人多壮胆魄,这些村民想着大伙一起去这个东非殖民地,也好有个照应。

  这些移民这样想也无可厚非,可惜东非殖民地可不会把这些人放在一起,到时还是要打散分配到殖民地各处,这些村民自然不会知晓。

  于是张根生负责的区域当天就有一千多人报名前往东非,这可为难了胶州湾的工作人员,在紧急调度了一批粮食和药品后,才安排好这些人。

  而这样一来,只能向上面报告,多要几条船来,同时通知东非殖民地多准备些口粮为接收这批移民做准备。

  恩斯特也从欧洲买了一批粮食发往东非囤积起来做准备。

  这样胶州以北的山东直隶地区选择闯关东的人多,胶州以南,尤其是徽,豫,鲁三省交界的选择去东非,东非殖民地招人有一点十分有效,在去港湾的路上还管饭,一直到东非都提供免费口粮,而到了东非就必须参加劳动了。

  那些实在不想离开故土的,自然拿他们没有办法,可是未来有他们后悔的,东非是不是天堂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东亚就是地狱。

  事后根据东非殖民地的人口登记,仅在这次华人回国劝导移民的行动后,就使得未来三个月内有五万多移民来到东非殖民地。

  暴涨的人口迅速填补了东非殖民地滨海区的土地空白,隔壁的桑给巴尔才十几万人,而滨海新区在此次移民活动后迅速接近六万人。

  也就是现在恩斯特家大业大,不然短时间里接纳五万人谁受的了!

  这次移民另一个赢家是荷兰人,恩斯特和荷兰人签订了长期协议,这些佣金基本上是固定的。

  而这次突发的移民暴增,就要临时向荷兰人租用更多船只,所以价格上自然要加钱。

  此后,荷兰船队分成三个批次,每六天就要到东非殖民地一次,在达累斯萨拉姆港卸下人口后即刻返回东亚拉下一趟供免费口粮,而到了东非就必须参加劳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