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教育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1866年12月9日。

  今天黑兴根又一座学校落地,黑兴根文化学校。这所学校其实是所小学,和黑兴根军事学院不同,在招收华人学生的同时,面向黑兴根本地招生。

  毕竟要去黑兴根军事学院上学,就意味着最后会前往东非,哪个德意志父母会赶着把孩子往非洲送。

  所以黑兴根军事学院除了华人学生,其他德意志学员大多是些来自德意志各地的孤儿。

  黑兴根文化学校不一样,他是所正规学校,而黑兴根军事学院其实是所野鸡大学。

  黑兴根军事学院不纳入普鲁士的教育体系,他的生源完全来自学院自主招生,毕业去向也目标明确。

  而黑兴根文化学校是向普鲁士政府备案过的,这里的华人学生都是以“留学生”的身份学习。

  黑兴根军事学院的学生恩斯特可以发给东非殖民地户籍,而黑兴根文化学校华人学员在普鲁士政府的档案里还是华人。

  毕竟这些华人学生以后是要进入德意志其他学校学习的,他们没有政府发给的身份证明,理论上来说都是黑户,所以干脆用留学生的名义来打掩护,而恩斯特就是担保人。

  黑兴根军事学院只能满足军事人才的需求,而恩斯特未来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

  为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学习优异者可以进入德意志的中学继续学习,而恩斯特也打算筹办一所中学。

  然后其中的佼佼者恩斯特会推荐到德意志的各个大学旁听,学习。

  至于学习不好的,只能在毕业后进入恩斯特的工厂打螺丝了,当然也可以报考黑兴根军事学院,最后去东非殖民地当兵,或者成为德语教师。

  现在上滨海区已经开始试点德语教育,在第一镇第一座德语小学成立,东非殖民地要求第一镇的所有华人移民必须把孩子送到第一镇的德语小学上学。

  而学校的老师就是黑兴根军事学院毕业的学生,教材是他们曾经用过的教材。

  对于移民的教育问题,当然是从这些孩子开始,老一辈移民也不求他们会说德语,能掌握几个常用词汇就行了。

  这些成年华人,他们的思想早就已经定型,也过了最适合学习的年龄,如果直接扫盲,那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最后效果可能还不尽人意。

  只要让他们意识到,德语才是殖民地的未来,他们中间的聪明人会主动学习德语。

  实际上有些脑袋灵光的移民早就通过和殖民地官员的交流学会简单的德语,从而被安排为管理人员。

  对于殖民地的移民来说,送孩子上学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毕竟有句话说的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远东那些官僚确实是靠着垄断知识和教育阻断上升通道的,民间的戏文里说的多好,只要考上状元,那就是要啥有啥,老百姓没吃过猪肉,但是见过猪跑。

  本地的那些秀才,举人和官老爷,那些读书读出来的人好处都是实打实的,哪怕是秀才,也能靠着教书育人脱离体力劳动,更不用说还有免部分赋税的经济特权,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东非殖民地的教育当然不是远东那种筛选官员的教育模式,就是单纯的给这些普通移民孩子扫盲。

  当然,前期这种越早接受义务教育的人,获得的红利也越大,比如殖民地比较好的工作岗位安排上,肯定会优先考虑接受过殖民地教育的移民。

  未来随着义务教育在东非殖民地的普及,这种红利会越来越少,到时就会变成最低级的门槛。

  东非第一所学校的教育内容实际上十分简单,除了德语教育,就只有简单的加减乘除,最后是“忠君爱国”思想。

  所以这些孩子每天只有半天课,上午去学校里学习,下午还能,那就是要啥有啥,老百姓没吃过猪肉,但是见过猪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