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我听不清第2/3段
幸好进教室的时候,还没有打铃,赵兴东坐到自己位子上,跟前面的贾红梅点了一下头,喘了口气,拿出课本看了起来。赵兴东由于近半年来伙食不错,(可能也有练气功的原因)发育很快,个头已经有一米七二,在班里算是高个子,排座位时被排在最后,贾红梅排在他前面两排。跟赵兴东同桌的是个男生,叫钱春平,在家排行老三,也是老小。
钱春平家境很好,父母都是国家正式工,爷爷奶奶也是领退休工资的公家人,哥哥钱冬平当兵复员后,被安排在县武装部工作,姐姐钱秋萍因为上学时表现优秀,在高中毕业后,被县电影院招了工,在电影院卖票。全家七口人,竟然六个都是吃皇粮的,在整个县里也不多见。有点古人‘一门十学士、全家三尚书’的味道。不过钱家六个公家人都是普通职工或一般干部,到没什么势力。
高二一班总共29名学生,其中18名女生,11名男生,虽然是重点班,但除了前五名有考学的希望,大多数学生也对考学不报什么指望,毕竟难度太大。多数同学也就是为了混高中文凭、还有团票、以及一个优良的鉴定,为高中毕业后找工作方便。这方面,钱春平的姐姐钱秋萍就是大家的偶像。钱秋萍在高中时就是党员,毕业后被学校推荐,进了县电影院工作,成了国家正式工。当然,招工是居民户口的学生才有的特权,农民户口的学生要想成为公家人,一是考学,二是当兵提干,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其它路可走(当然也有个别门路野的,另有渠道,不过仅是特例而已)。
不过农村学生如果有高中文凭、团票、甚至党票、又或者当过兵,那在农村也是很牛的。高二一班只有6名农村学生,因为农村娃普遍认可‘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所以多数农村学生都上的是理科班,没几个上文科班。(实际城市也一样,也信这句话,文科上的人少,理科上的人多。这其实是政策引导的结果。建国后,因为国家建设需要,理科人才最为匮乏,所以大学多招理科生;而中国有了共产主义,也就不需要其它什么人文主义了,所以文科生招的就少。两相比较,也就难怪群众相信这句话了。通常国际上,文科生的比重略高于理科生,不过中国自有中国的特色。)
因为多数学生对考学不报希望,所以班里除了前五名学生和赵兴东在拼命读书以外,其他的学生都开始松懈了,学习气氛不是很浓。贾红梅对自己要求还算严格,一直没有放松对英语的学习,不过别的课程就随波逐流了。钱春平原来学习也可以,但进入高二后,认清了现实,自知考学无望,就领着一帮子男生胡混起来。但毕竟是重点班,没有像差生班闹的那么过分,只是上课说说话、作业不按时交、放学到处乱逛等等。因为钱春平家境好、出手大方、为人豪爽,在班里很有人缘,逐渐成为这批不上进男生的首脑。
钱春平瞧不起农村学生(没办法,两个阶层嘛),经常挖苦农村娃没见识、没礼貌、不讲卫生等等,但因为县高中多数学生都是农村户口,他也没敢直接向农民兄弟开火,多是冷嘲热讽的。
不过钱春平对自己的同桌赵兴东还是另眼相看的,首先赵兴东很讲卫生,这点城里娃都比不了。其次赵兴东对谁都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虽然缺少一股热诚,但也让人感觉舒服。最后赵兴东很有主见,比如一直在拼命学习,尽管钱春平觉得他这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但也佩服他的精神。
赵兴东很有主见,还表现在有女朋友。那个年代高中生谈恋爱的很少,一对小年轻要是相恋了,社会、家庭、学校、邻里都会给他们施加压力,这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承受的,人间惨剧时有上演。但赵兴东却像没事人一般,下课就和贾红梅粘在一起,让不少男生嫉妒的要死。当然,学校政教处应该管这种事,不过狄莲菜主任在岗时,先是对赵兴东印象好,后来又操心老公的仕途顾不上,所以始终没向这对鸳鸯下手。这学期开学,狄莲菜又随马乃鸣调到地区工作了,政教主任位子就空着,所以这事现在没人管。赵兴东原来的班主任倒是提醒过赵兴东,注意和女生保持距离,可赵兴东一句,我不跟贾红梅学英语,那跟谁学?说的这位班主任无语。贾红梅原来的班主任也积极干涉过此事,可赵兴东是孤儿,家里没人管,而贾红梅已经被赵兴东正法了,对赵兴东是死心塌地,这位班主任也做不通工作。后来这位班主任想要把贾红梅的家长请来谈谈,可不巧痔疮犯了,因为去地区做手术,就把这事放下了。新学期开学后,两人的新班主任程一瞬也发现他俩关系不一般,不过因为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就把这事暂时放了一放。所以,这一切的机缘,造成大家都看到的事实:尽管赵兴东与贾红梅关系不简单,可在学校愣是没人管,这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男生们除了嫉妒之外,也都佩服赵大头有能力,谁叫人家这么年轻就搞对象,而且还搞得四平八稳呢。钱春平当然看不上贾红梅这种农村丫头,他心气高着呢!但他也佩服赵兴东的这种能力。
赵兴东很有主见,还表现在开学就组织不少农村学生收鸡蛋,这事已经在学校传遍了。尤其不少学生拿着赵兴东发的跑腿钱炫耀时,更是引起了震动。后来又传出程四眼(学生给程一瞬起的外号)教训赵兴东大败而归的新闻,让赵兴东在学生中的声望,大大提升。钱春平当然看不上赵兴东挣的那点钱,钱春平每个月固定的零花钱有五块钱,再加上从爷爷奶奶、哥哥姐姐那里蹭来的,每月最少消费10元,从他的外号叫“钱串子”就能看出,他带点纨绔味儿。尽管看不上那点钱(如果知道具体数额,也许会很看上),但钱春平还是很佩服赵兴东的头脑。
总之,钱春平不把赵兴东当成一般的农村学生看待,除了挖苦一下赵兴东补丁过多的衣服外,对他还算是平等相待。赵兴东对这种纨绔子弟从内心国自有中国的特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