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政委西施第1/3段
转眼过去三天,到了11月4日,又是一个星期天,赵兴东一大早就去了一趟贾柳沟。这三天对赵兴东来说,是忙碌的三天。因为要安排郭大海的食宿问题,所以他先去找李素英帮忙,吃饭问题还好解决,就在县委食堂买了饭票,这个食堂的好处是,一年开门350天以上,就春节有个十天左右歇业。而且县委食堂是三顿饭都管,早饭有一个小时打饭时间,午饭和晚饭各是两个小时,这样对于吃饭时间不确定的人来说,真是方便了许多。加上都是政府工作人员就餐,食堂是享受县里财政补贴的,因此价格比较便宜、饭菜很实惠、油水也挺足。当然外人是不允许在这里随便搭伙的,不过家属除外,李素英就以外甥的名义,给郭大海办了手续。赵兴东考虑到郭大海饭量不小,就先按每个月3元菜票和30斤饭票的标准买了一沓子票,这个档次不算低了,基本做到了主食管够,而且每天保障有一个菜。那个年代的普通农民哪有这个伙食水平,仅从吃上讲,郭大海还真像成利锋说的,是因祸得福了。
人间有一个法则,即十全十美不可能法则,在吃的方面得了实惠,那住的条件自然就恶劣一点了。赵兴东根据李素英提供的名字,找了一个木匠,又找胡铮帮忙,买了一些木材,然后就订做了一张活动床,说白了就是两条能坐人的床凳和一张床板,在晚上铺开能睡觉,白天则收起来也不占地方。至于住的地方就是乌四集的商业房,这些简易房哪有什么保温的效果,自然是冬天凉快的要死,夏天暖和的要命,对于一个小伙子来说,冬天盖厚点还能凑合着过,夏天那就是在蒸笼里了,不过天热可以拉张凉席睡在露天里,虽说有被蚊子‘抬走’的可能性,但大头相信大海是能吃下这个苦的。
找一回木匠不容易,大头顺势为门面房做了一些家具,包括一个六层的大木架,这是为以后放鸡蛋用的,至于木架上面,当然是放竹子和藤条混编的笸箩了,因为这六个笸箩太大,而且必须结实,所以需要在贾柳沟订做,这个大木架一层一层放鸡蛋的招数,是跟田翠蛾家学的。因为第五、第六层人伸手已经摸不到了,大头就让木匠做了一个短梯子,也不怎么占地方,用着还蛮方便的。最关键的,大头还订做了一个巨大的招牌,是把四间门面房都涵盖在内的大型招牌,长就有八米二,高有两米一,初步定成红底黄字,表面当然都是用油漆刷了,那时可没有喷涂这些玩意。
至于招牌的名字,可是费尽了赵兴东的脑细胞,既要响亮,还要有意义,真是定了改、改了定,弄了不下十几个名字,最后大头用了自己心爱女人贾红梅名字里的“红”字,和自己名字赵兴东里的“兴”字,组成了“红兴”二字,(汗,此红兴非彼洪兴,诸位不要误会。)只于后缀,那简单的多,根据目前货物来看,就叫“副食杂货店”。
因为买的木材富余,还能剩不少边角料,赵兴东就安排木匠都做成方凳和小板凳,最后还做了一个能挂在墙上的小黑板,以便“红兴副食杂货店”能随时发布个公告什么的。所有知道赵兴东做招牌的熟人,都对如此巨大的招牌感到吃惊,连挣这份工钱的木匠,都觉得这个招牌实在太显眼了,大家劝大头不要搞这么大。不过大头有自己的考虑,他目前最多用两间房,剩下两间是要出租的,把排场弄的大一点,这房子就会好租许多,就是因为这个朴素的想法,才使得他没有顺从民意,坚持做了这么一个,半里地之外都能看的见的招牌。日后这个招牌,还是应了那句“福祸相依”的老话,它为赵兴东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这等于是活广告,在乌四集算是标志性的建筑附属物,但同时也给大头惹了巨大的麻烦。
当然招牌上的字,大头打算是自己写的,练了一手好字,这时候不显摆显摆,那就对不起列祖列宗了。这些木工活尽管简单,但型号尺寸都过大,还牵扯到安装问题,木匠说要十五天才能交工,大头也不是很着急,除了要求活动床三日内做好外,其它条件都依了这位鲁班的徒子徒孙。
此时的赵兴东发现自己钱不够用了,买了房子后,流动资金就剩200多元了,这次木工活连工带料说好了是80元,那自己收鸡蛋的钱都紧张了,于是大头就问自己拣来的‘叔叔’林强借了200元,林强两口子倒是依旧很支持他,当天就把钱给了这小子。
赵兴东今天一大早出城,一是去贾柳沟,除了想见贾红梅一面,以解相思之外,还要订制专用笸箩,顺便谈谈代销竹制品的细节。当然他还想再争取点菜油,这东西利润可是不小,而且易于存放,实在是商家开张必备的佳品。第二个要去的自然是魏家寨,他已经不打算给母亲过周年了,就想把放在姜解放家里的那桶油弄到县城来,这一卖好歹也有一百多块钱呢,很是能弥补自己资金短缺的困境。
来到贾柳沟,大头依旧是不敢直接登贾红梅的家门,他还是先进了贾有林的院子。编制简单的竹器,不算技术很高的工种,算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靠磨时间,那些心憨手笨的都被安排在自己家里,一点一滴的编制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复杂竹器的生产,则被村里统一管理起来,由那些心灵手巧的去完成,像什乌四集算是标志性的建筑附属物,但同时也给大头惹了巨大的麻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