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家在松花江(9)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直关注这支部队的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进行了艰辛的谈判,苏联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对进入苏方境内的抗日义勇军,依据相关《国际法》,完全按照战败的“俘虏”来对待。东北抗日义勇军经过苏联西伯利亚区域,转折进入中国新疆,途中,苏联政府提供便利保障,国民政府支付三百七十万美元,作为此次转移的费用支付给苏联。

  一进入苏联境内,就全部被缴了械。看到自己的武器被苏军整车整车的拉走时,官兵们相拥无语,一些官兵躺在地上说什么也不起来,少数人甚至抱头痛哭!

  没了武器,还是辗转回国吧!可回国的路是那么漫长!

  当时进入苏联的4万多人中,其中家属小孩约为1万多人。按照苏联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商定,当时的生活标准为:大人每天400克黑面包,2碗苏波汤,1块小方糖和一小撮茶叶;小孩每天为200克小面包,其它东西与大人一样,所有生活开销由我国政府付给外汇结算。南京国民政府曾要求苏方将生活标准提高到苏军官兵同样的标准,但苏方以国内食品紧缺为由而予以拒绝!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呼啸寒风中,成群结队的军人;家属和小孩,沿着边境一侧的高山;江河;湖泊朝着世界最著名的西伯利亚寒流的方向涌去……数以百计的马拉爬犁、牛拉爬犁、驴拉爬犁和狗拉雪橇向着前方艰难跋涉。茫茫草原上,每天人们出发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掩埋好亲人的尸体。他们或已是同日军激战早已伤痕累累支撑不住,或由于食不果腹而抵挡不住西伯利亚滚滚寒流的袭击而亡!

  出发时四万多人,其中家属婴幼儿一万多人,到达新疆后,军队残余1万多人,家属仅有5千人,家属和部队全数不足二万人。苦难的流亡期间,由于食物不足,曾发生“易子而食”的现象。国民政府提出增加美元请苏联政府提供更多食物,但苏联政府自己部队的供应尚且不足,此事已经不是美元的问题了。

  新疆塔城的巴克图、伊犁的霍尔果斯,不断涌入的人流构成了一幅“撼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情景:一些刚刚步入国门就跪倒在地,为自己活着回到祖国而祷告的老人;一些爬在边境线上不断亲吻祖国大地,久久不愿起来的官兵;一些历经磨难,抱着孩子快步进入我方一侧就席地而坐,号啕大哭的妇女……惨呐!

  新疆地方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义勇军将士!以新疆省政府主席金树仁名义下发的要求搞好接待工作的电报就有23份!一些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更是为为提供食物、衣衫等不计成本而倾家荡产,或负债累累而不计。一家史姓富户家族,把自己的财物换成食物,无偿供给大军食用。每一批义勇军官兵到来,他们都要备上20-60桌丰盛的宴席,让官兵们吃个饱;喝个好。90多岁的史家太爷总是喜欢让孙儿们抬着给每一个官兵敬酒,老人讲得最多的几句话是:“中国要强大”,“中国不能让人再欺负了”,“打败小日本,强盛我中华”!

  这就是我友睦团结的华夏人民!如此毁家纾难,也可告慰英雄心底的伤痛了!

  东北抗日义勇军被新疆地方政府改编为9个骑兵团和炮兵大队、战车大队等,分别驻守南、北、东疆广大地区,为国戍边!从此后,以东北抗日义勇军进疆和整编为标志,新疆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强大威慑力的现代化军队,新疆的边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守边固防”的新时期。不仅在中印交界处防止了英军渗透进入中国境内,保证中国西部领土在《中俄伊犁条约》后不再丢失领土,也及时预防了克什米尔问题牵涉到中国境内。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