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警官戏说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原来,一个在台湾出家的美国人,到了西安附近寻找隐修的高人,在终南山碰到了许多人,甚至说有近千人在那里隐修,所以,就名声大噪。

  “究竟有没有真修行的呢?”孙总问到。

  “不能说没有。我们搞人口普查,或者追踪逃犯,钻过的山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够独自生存并且不与外界交流的人,并不是很多。其实,下面一些村子,包括我们镇上,也有一些隐修的人,来买东西。背着几十身斤米面油盐,往山上背,我们不可能没注意到。”

  “你认为,他们真有道行吗?”

  “不晓得,这事不敢瞎说。反正,也有几十年在山上念经打坐的,过着原始人一样的生活。也有的,种点菜种点玉米红薯什么的,够自己吃。过去,是躲开运动不愿意还俗的僧人或者道士们,有一些。近两年,一些城市里的普通人也来了,好像有学业不顺的、厌烦工作的、爱情受挫的,这种情况多了,这些人,就称不上隐修了,像是一种逃避。”

  孙总说到:“与其说是隐修,更像是隐居,对不对?”

  “大概吧,我们调查也掌握了一些。毕竟,既然是公民,就得有户口有身份证,对不对?况且,如果他们没人管理,发生案件,怎么办?所以,我们要求山边的村委会,找一个有经验的人当治安管理员,每隔十天半个月,上山寻一次,免得出现案件,就不好了。”

  当然,也有传说中的高人,胡警官介绍到,听说某人死后有舍利子,某人怎么怎么样,这些事情,因为不是他亲手经历的,所以,知道也有限。但是,他却肯定的地说到:“那里面,当然有真正修行的,我见到过一个,在山上住了二三下年了,基本不与人说话,他打些山核桃出来卖,换一些盐巴之类的,山上种的土豆和蔬菜,也就吃那些。我看过他写的字,相当漂亮,这个人,如果在城里教书法,也可以很高的收入的。”

  “那个人现在还在吗?”

  “你是想去找他吗?”

  “那倒不是,我只是好奇。”

  “应该还在,我也有一两年没见过他了。但他几十年来,几乎在他的石头房子里没挪过窝,周边都是他的作物和菜呢。他平时,只是打坐念经和种田,除了书法,倒也看不出他的来历。身份证我倒是检查过,是正经人,曾经当过老师,但是,他说他曾经在哪个寺庙出家,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的度牒弄丢了,就不太好查证了。我当时,是本着查找逃犯了目的去的。结果,是个正经人。”

  说了这多,冬子也听不出什么明堂出来。只是问到:“那你说,这个村子旅游,因为他们,是吗?”

  “对啊,这里是条古道,上终南山最方便了,顺着水库的一个支流就上去了。最近几年,很多驴友,成群结队地,多的时候,每天得接待上百人上山,这个村是中转站。带些干粮,就可以上路了。”

  原来是这个原因,冬子想明白,这个村搞旅游之所以成功,还在于它有特殊的情况。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一系列的因素所组合而成的,并不是,只要有个好支书,或者只要有个好水库,就可以搞旅游了。

  孙总问到:“那里面,有没有逃犯呢?”

  “总体上,并不多。反正我们所,没查到过。听说另外有地方,查到过一个,那也是偶然的。这不符合犯罪心理学,毕竟犯罪的人,欲望模式不同,长时间隐修,他受不了。”

  “为什么呢?”冬子不太理解。毕竟,如果可以逃脱法律的惩罚,在山上自给自足,躲一天就有一天的自由嘛。

  “如果真正不跟人接触,完全的隐居,其实比从牢还难受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你想想,十天半月没人说话,所有一切生活,都得自己对付,像这种耐得住寂寞的、能够完全吃苦耐劳的人,一般都不会犯罪。况且,哪怕是坐牢,也有肉吃,也有人说话,也可以活动。还有出来重获自由的希望,对不对?”

  光是长时间没人说话,这一点就比较难了。况且,不懂农村生活的人,在那完全靠自己的大山里,根本养活不了自己。所以,哪怕是逃犯,既想躲进这山里,也是需要大量的苛刻的条件的。

  “内心饱满的人,才有可能完全不跟人说话。”孙总感叹到:“要么有极度的幸福自得,要么有极度的痛苦压抑,不然,正常人,会被emsp; “你是想去找他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