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容钢旧事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中国冶金史中,镜子作为工艺要求相当高的作品,是冶炼能力的高精尖技术代表。而由青铜到红铜再到铁的冶炼,就是中国冶金历史的进化过程。

  这些之所以在容城发生,只是因为两点。第一点:容城有矿,在县城向南走二十公里后,就分布着从古代至今的大大小小的铜铁矿坑,当然,古代矿坑到了今天,已经变成了巨大的湖塘。而今天的铁矿,距离容城县有三十公里了,作为容钢的附属企业,有专门的矿运铁路,与容钢本厂相连。

  第二点:紧靠长江。存续几千年的码头一再被整修,让长江这个黄金水道,成为了容城的经济大动脉。而容钢最顶头的北边,就是它在长江的专用码头。煤从船上来,钢从船上去,水运以其巨大的运输量及低廉的运输成本,让沿江的容城,有幸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一个节点。

  在中国古代,因矿而城的地方不少,但有几个有容城如此罕见呢?你在长江边上有矿,这就不得了,运起来方便啊。那肯定是最先开采的地方啊。当年孙权曾经看中这个地方,让它成为了吴国的冶金中心。

  但是,有矿的城市,很容易受到资源诅咒,如同今天的玉门市,有石油时兴旺,石油挖完了,城里的人也就离开了。但上天是如此厚爱容城这个地方。从春秋时期到汉唐,这里开采出铜矿,铜矿再多,也经不起上千年的开采。

  唐以后,这里以农业为主,毕竟处于鱼米之乡,农业与渔业还能够支撑一座古城。谁知道,解放后,新的地质勘探技术发展了,在容城境内,居然发现了铁矿。

  在那个战争以打钢铁为主的年代,在那个全国对重工业有超强热情的年代,在那个统帅号召大炼钢铁的年代,容城铁矿居然就在长江边上,简直是发现了宝贝。

  于是苏联专家来了,省城的技术人员来了,甚至当时中国钢铁的一面旗帜:武钢的工人,成建制的班组也来了。而容城人在这种红旗飘飘的鼓舞下,积极地将最好的资源,支援给了建设中的容钢。

  当时,武大毕业生葛校长,因为家庭成分问题无处可去。容城是个熟人社会,父亲是地主,孩子如果当了国家老师,就会有人不服的,怕耽误了社会主义接班人。幸好,容钢人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一个武大毕业生,怎么可能浪费呢?他被容钢工人阶级老大哥所接纳,成为了刚成立的容钢子弟校的小学老师,开始了葛老师的教学生涯。

  岳父给袁处长介绍这段历史时,总是笑着说:“当时有个后勤副厂长,也是知识分子出身,曾经是地下党员。他当时为了我工作,与容城县委协调,也是背水一战。”

  当时参加工作要政审,这正是葛校长最难的地方。但这位副厂长在与县委的人交涉中,坚持不把村里的家庭背景政审当成主要材料,而要把葛校长在学校的表现当成政审的主要材料。

  他是地下党出身,又是工人阶级老大哥,说话底气就足些。他反问:“如果只看家庭出身,不看现实表现,那我是怎么入党的?”他是老革命,而他的父亲,是资本家。

  当然,当年的小葛在学校是品学兼优,学校的鉴定肯定是好的。可以这样说,小葛成长为葛校长,第一步,是那位副厂长带出来的。这种用自身努力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行为,这种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精神,影响着后来葛校长漫长的教学生涯。

  当然,对葛校长来说,他出来工作也是有条件的,那位副厂长严肃地跟他谈过:“你最好少回家,跟父母少见些面为好。”

  这句话像钉子一样扎进当年小葛老师的心中,避免了他在日后的运动中,受到毁灭性的冲击。但是,孝道作为他的基因,也让他承受了巨大的自责。他回家太少了,几乎每年只回去一次,当天就回城。而父母家里的事,几乎都是委托夫人桂老师,悄悄地回去处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桂老师才是正宗的葛家大湾的人,而葛老师,是一个离家出走的人。虽然,他走得并不远,但总是回不了家。

  从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容钢的三十年,在容城是一个傲视群雄的存在。子弟校从小学办到了高中,职工从最初的三千人扩张到了后来的五万多人,工厂的门从原来的只有四个,扩张到从1号技术人员来了,甚至当时中国钢铁的一面旗帜:武钢的工人,成建制的班组也来了。而容城人在这种红旗飘飘的鼓舞下,积极地将最好的资源,支援给了建设中的容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