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席卷巴黎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陆时却说:“校监先生和王尔德先生都是戏剧大家,同时代的佼佼者,偏偏两者的创作理念截然不同,明里暗里较劲,最后却以这种方式分出胜负,难免心生感慨。”

  同样是作家,凡尔纳当然能懂这种感受,

  几人也不知该如何劝慰。

  萧伯纳反而笑着道:“也不算是没分出胜负吧~要是王尔德看了你的《是!首相》,恐怕会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和你绝交。”

  众人哈哈大笑,

  几只鸟儿被惊得从枝头或坟头飞远。

  罗兰说:“其实,王尔德先生后期的作品已经几乎和唯美主义没有关系了。”

  王尔德的一生受尽了波折,

  尤其是被判有罪并投入监狱后,现实赤果果地打倒了他,

  这种情况下,还如何继续坚持唯美主义呢?

  萧伯纳接话道:“那也比不上陆的那些走肾的喜剧下里巴人。”

  庞加莱、凡尔纳、罗兰之前就听过那个拿破仑复辟的“走肾”的笑话,因此没有再问。

  罗兰介绍:“说起来,拉雪兹公墓跟皇帝陛下还有关系。拿破仑在位时宣布,公墓不得拒绝任何要求来此安葬的人。随后,墓地名声大噪,不断有名人的遗体迁葬到这里来。”

  说着,罗兰指指不远处,

  “能看清吗?”

  陆时和萧伯纳一起眯眼踮脚眺望。

  萧伯纳小声道:“那是……那是一名少女?好像在拉小提琴,是吗?”

  庞加莱点头,

  “没错,那是肖邦的墓地。”

  陆时好奇,

  “为什么在低矮的墓碑上会有少女雕像?”

  庞加莱一边摸着胡须,一边介绍道:“有两个说法:其一,雕像寄托着人们对天才大师的惋惜和哀悼;其二,则是优美的爱情故事,关于肖邦和他的恋人。”

  1831年,肖邦来到法国定居,

  后来,他结识了比自己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甜蜜的爱情给肖邦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

  但好景不长,两人关系破裂,肖邦因心情忧郁创作力衰退,直至因肺病逝世。

  庞加莱说:“一直有人想将这段故事搬上舞台。”

  陆时和萧伯纳同时点头,

  从故事创作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不错的原型,

  尤其是肖邦病逝时年仅39岁,以此来为悲剧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萧伯纳吐槽,

  “你们法国女人可真够‘浪漫’的~”

  凡尔纳忍不住笑,

  “我们法国男人也挺‘浪’的~”

  说完,他面向陆时,转了话题:“聊了这么多戏剧的话题,陆教授,有没有考虑过将《乡村教师》搬上舞台?”

  这个提议,陆时和萧伯纳之前就讨论过,

  两人都觉得不太合适。

  陆时摇摇头,

  “戏剧是远比直观的表达方式。《乡村教师》的背景设置在中国,人们的时候,就像隔着轻纱,被神秘感笼罩,愿意耐着性子去理解、接受。但如果搬上舞台,不以英、法为背景,是很难吸引到观众的。”

  凡尔纳陷入沉思,

  良久,他说道:“不敢苟同。我认为艺术是能打动人的。”

  两人的观点很难说对错,

  梅兰芳能在美国取得空前的成功,但同样地,不知道多少京剧被美国人喷得体无完肤,

  艺术这个东西,确实有其玄学的一面。

  陆时轻笑,

  “还有一点,有名人说过,‘书里面每增加一个公式,销量就会下降一半’,所以通俗化至关重要。你能想象一堆绅士、淑女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的孩子们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吗?”

  凡尔纳被问住了,

  “啊这……”

  反倒是一旁的物理学家庞加莱笑呵呵道:“这有什么不好?物理公式多美啊~还有比这更优雅、更简洁、更能揭示本源的表述吗?”

  其余人赏了他一记白眼。

  此时,他们已经走到了公墓门口,

  1831年,肖邦来到法国定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