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取轻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自然,庙堂予厚恩赏重,也会对应的制定严法苛律来约束与惩罚。

  乃是建议在临阵逃脱、不尊号令皆斩之的常规军法之外,还要增添守土不利的问责制度。

  如吴兵化整为零以小队频繁来侵扰时,每被毁多少田亩而护田的士家需要斩杀多少吴兵方可免责;每个戍守点被焚毁,驻守的士家需要杀伤多少吴兵方可无罪;尚有贼吴大举来围城攻打时,士家必须要坚守城池半年不失,方可让在后方的家小不被连坐!

  是的,坚守半年,而不是魏军律规定的百日。

  这种问责制度,可以看出夏侯惠几是照搬秦国变法后的军律了.

  但天子曹叡觉得可以推行。

  因为这种奖励与问责机制,也是摸索着推动士家变革的另外一种尝试啊~

  况且,他并没有觉得夏侯惠谏言占据皖城谷地的方略急功近利,甚至以为夏侯惠与满宠二人所意属的战术,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那不过是少壮者锐意进取,而老臣万事求稳妥的理念不同罢了。

  而天子曹叡更倾向于取夏侯惠之策,并非只是因为他也同样处于锐意进取的年纪,更因为夏侯惠在上表中还讲述了占据皖城谷地后,淮南战线与魏国社稷将迎来的好处。

  不是什么为国辟土、挫败贼吴扬魏国军威、为国添户这些显而易见的裨益。

  而是关乎治国之政。

  一者,淮南战线可做到戎兵自给自足。

  从江东的角度出发,他们自然不会坐视魏国全据庐江郡、增添另一攻吴途径的。

  故而,他们日后必然会多番兴兵来攻打皖城谷地。

  如此一来,合肥那边迎来的战事就相对少了,而庇护在寿春城后方的淮水两岸,更可以迁徙民屯或士家前来安心屯田积谷了!

  以淮水两岸的肥沃土壤,只要屯田人数充足,出产供应整个淮南各部兵马绰绰有余。

  二者,乃是趁此机会加速士家变革、从民屯募兵的制度,进而慢慢演变成为制衡九品官人制的国策。

  可能是知晓了,前番天子曹叡以不复让校事协助纠察屯田积弊作为让步,让公卿百官们附和士家变革与从民屯募兵举措的事情了吧,夏侯惠在此番上表中,还很详细的向天子解释了他先前上疏时为何节外生枝,添增民屯募兵之事。

  他是想以此为契机,再复秦汉时的军功制度。

  以如今九品官人制的抡才之典,家世也成为了考核的标准之一,这就无法避免出身不高之人的出路被堵塞了。

  当今世风,家世有大致的评判标准。

  如祖上出过三公或者是海内知名之士者,可被划入名门望族;累世两千石、世代簪缨者谓之郡望世家;而家中曾出过两千石但后来落魄了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

  是的,就算是田亩连于方国、武断乡曲的豪右,在九品官人制中都要被划入下品。

  更莫说是生来卑微的黎庶了。

  而曾经打破世卿制的军功制度,则是要公平得多。

  至少,不管是寒门还是豪右,亦或者是粗鄙的山野之人,只要能博得战功就可以封侯、成为肉食者。

  远的不说,并非高门或世家的夏侯一族,不就是凭借军功起家的嘛~

  且阶级一旦固化,矛盾就会变得尖锐,也会诱发进身无门的人忿怒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或是说,魏国推行九品官人制不过十数年,阶级那会那么快就固化了呢?

  但这真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如今朝野已然有了“寒门或黎庶仕官不可高于两千石,不然会给自己以及家族带来祸事”的说法了。

  文帝曹丕以九品官人制与士族妥协,让他们为曹魏代汉承天命背书,所以此制度是不可能废除的。

  一旦废除了,曹魏社稷将迎来不可承受之重。

  深知这点的夏侯惠,才想着效仿秦汉时期的军功制度,打算从民屯中募兵、变革士家制度,以他们作为例子向门第不高或出身卑微的人看到另外一条进身之阶。

  不需要依附世家高门,也能光耀门楣的进身之阶。

  且凭借军功晋身入的新勋贵,在执掌权势之余也会打破庙堂权力格局,成为君王赖以制衡士族的新势力。

  至于为何夏侯惠没有直接上疏明言嘛~

  试问,如今孰人胆敢公然指摘九品官人制的今九品官人制的抡才之典,家世也成为了考核的标准之一,这就无法避免出身不高之人的出路被堵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