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五帝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注定是个特殊的夜晚,我守着两个可爱的没有母亲照顾的孩子迟迟不敢睡去,然后大脑之中开始迸发出有关整个红山文明以及起源和后续的一道道光影。我不禁想起很多事,有些事并不是我亲身经历但是却在脑海中有极其明确的影像。

  辽西的山区格外宁静,伴着洛阳铲剥离泥土的细密声音,沉睡千年的红山女神,渐渐露出她那高贵的面孔。

  摄影师快门一按,拍下了女神与后代跨越千年的相视一笑。

  这镜头,定格在1984年10月31日。

  如今,30年弹指过去,这一幕在郭先生的脑海里,依然清晰如昨。而这位郭先生就是教授的教授,传统上我应该喊一声师爷。

  打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来到辽宁,郭先生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辽西那片土地。红山女神那神秘的微笑,让他魂牵梦绕了30年:这绵延起伏的牛河梁,还藏着多少旷世的秘密。那拜倒在女神脚下黑压压的人群,后来去了哪里?

  经过30年的田野调查、考古挖掘和室内整理,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先生主编的100多万字的《牛河梁考古发掘报告》,日前新鲜出炉。

  循着精美的图片和缜密的文字,拂去岁月的灰尘,人们发现,5000年前,在燕山南北、长城以外,一个文明古国的亮丽身影,越来越清晰。

  一个东北人,站在长城上,是什么感觉?

  女作家素素说,是一种“被隔在了外面、一直想加入却一直也加入不进来的感觉。”

  “长城对东北人来说,不是一道风景,而是一堵墙。”素素认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只有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长城外面是关外,是异族,甚至连文献古籍都不肯多提一句。

  考古学家李济是清醒的,他在生前留下了一句话:“2000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上了秦始皇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我们要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

  “老家”的气息首先从内蒙古赤峰市郊那片红褐色的山峦间弥漫开来,被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嗅到了,借着在喀喇沁王府当家教的机会,他优哉游哉地做起了田野考察,并于1914年发表了《东蒙的原始居民》,首次向世人披露了西辽河流域的史前文明信息。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红山文化的发展高度缺乏充分的估计,以至于遗址周边不断出现精美玉器,它们却一直被认为是商周甚至是汉代文物。直到1984年8月4日,考古学家发掘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发现该墓主人头下枕着一件马蹄形玉器,胸部放置一对玉猪龙,人们这才相信,如此精美的玉器,是5000多年前红山人的杰作。

  再看牛河梁,是何等的气魄——方圆50平方公里范围内,女神庙位于主梁山顶,祭坛、积石冢、大平台、金字塔等20多处建筑次第排开,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大小山头,随山就势,错落有致,一呼百应。

  专家惊呼:牛河梁坛、庙、冢的格局,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沿中轴线布局、天圆地方、东西对称的理念,非常像天坛、太庙与明十三陵。

  相比天坛,素素更中意牛河梁的大气:“它高居河川与山口的梁顶,俯瞰大凌河开阔的河道。对天对地对万物,那是何等庄严何等痛快的倾诉和表达!”作家进而想象,“当年在这个广场上祈天求地的不可能只是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它与女神庙一样,是许多部落或者是一个王国共同的聚会之所。那祭坛从未闲置过,每天都旋转着苍凉的歌舞,飘落着欢乐的泪水,还有无数或圆或碎了的心愿。”

  我们一直说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而有据可查的历史只限定在距今4000年的夏代,之前的1000年,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由于缺乏实物证据一直受到质疑。“更老的老家”终于从地底下走了出来。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报》刊发消息:“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找到新线索,辽西发现五千年前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考古学界推断,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把中华古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而且将中华民族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文明起源有三个标志:城市、文字、复杂的的格局,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沿中轴线布局、天圆地方、东西对称的理念,非常像天坛、太庙与明十三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