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吴贼还没冒头,广东佬就开始搞事了?第2/4段
风云变幻,完全可以以此敌之术还彼敌之身嘛。
修,狠狠的修。
征发徭役,1万不够就招5万。
咱大清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
清军疯狂修工事,巧了,扬州城的吴军也一样。
建筑署的官员勘查地形后很快拿出了图纸、方案!
沿大运河修炮台,在扬州城周边修小型棱堡。
第4军团进驻扬州,
士兵住的是原绿营军营,稍加修缮。
军官们则是住进了空置的宅子,原主人或被处决,或因为不愿剪辫主动离开了。
站在开元寺塔上俯瞰,全扬州找不出一根辫子!
总指挥黄肆不由得感慨:
陛下深谋远虑,眼光超前。
以“剪辫”鉴别人心,手段狠辣却不伤天和。
不杀人,只诛心。
剪辫后,百姓就没法首鼠两端,必须拥护吴国。
一旦清军卷土重来,包围扬州,第4军团可以安心守城,而不必担心城内有后患。
若是不剪辫子,
保不齐就会有人里应外合,或者悄悄给清军提供情报。
一道“自愿剪辫令”就精准剔除了所有的敌对分子,以及摇摆分子。
……
如今城中居民22万人,还是太多。
黄肆决定继续疏散一半,减轻粮食压力。
凡自愿被疏散的人都可以去崇明定居。
官府承诺保留他们的祖屋,并且为他们在崇明提供每人不少于3亩地。条件是人在地在,人迁地无。
出于战争的未知恐惧,许多人搬了。
18世纪,
崇明岛的环境比扬州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主要是台风、海潮倒灌以及内涝。
撂荒地多,盐碱地更多。
对策是修筑海堤,开挖疏浚可快速排水的“井字”河道网。
李郁令人给这10万百姓提供金属工具、耕作农具、种子、还有水泥,加上水利署的现场指导,想来崇明成为成熟农场只是时间问题。
如此大费周折,是为了配合吴国的战略——“先南后北”。
先打下长江以南,再北伐!
……
赣州府。
寒风凛冽,天色铅灰。
江西虽是南方,可北边有鄱阳湖平原这个大敞口,一点没挡住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
城墙上,
俩名站岗士兵站在避风处望着城中断壁残垣,小声议论着。
“也不知道棉大衣何时送达?”
“快了。我听军需官说,最晚10天肯定送到。”
“那还行。只要不下雪,现在这身衣服还能撑。”
实际上,
从苏松湖3府出发的船队已经抵达了鄱阳湖,但是赣江长达4個月的断航期给船队造成了很大困扰。
一开始雇佣纤夫,
上溯几十里后,船主们果断放弃了,改陆运。
上万套棉质军大衣和被子运输量繁重,从南昌到赣州还需时间。
所谓,千算万算,总有漏算。
大抵就是这样的。
参谋本部内没有江西人,故而对赣江的水文特点不甚了解。
……
而第5军团总指挥苗有林压根没打算等这批冬季物资,他将一封密信交给传令兵:
“务必亲手送到南昌城轻骑兵军团兀思买将军手中。”
“遵命。”
传令兵双手接过,放入背负的防水竹筒内转身离开。
这,一点没挡住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