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太过生猛的后浪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两场报告会都已经做完了,但一行人还要在京城等两天,参加李建高的项目答辩。

  喻成功在周日当天晚上吃过饭后,便悄悄退了燕北这边的酒店,领着一众人换到了举办今年杰青评选会议的京城国际会议中心入住。

  虽然这相当于浪费了一天的房费,不过能带给喻成功满满的安全感,而且学校也不会介意的。

  这次会议是周一开始的,只是周一、周二前进行的是生命科学部跟化学科学部的评审。要到周三才开始数学物理科学部的评审工作。

  参加完周一的开幕式后,乔泽也难得的有了两天闲暇的时间。

  虽然是第一天来京城,但乔泽没有出去转转的心思,最后还是决定就留在酒店里。

  至于西林工大团队的其他人,早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京城了,基本上京城的所有景点都已经逛过了。乔泽懒得出门,其他人自然也尊重了乔泽的意见。

  京城位于华夏北边,十一月哪怕天气晴朗,温度也已经在个位数徘徊,加上这些天一直是大风天气,天气又过分干燥,让一直生活在南方的乔泽很不适应,一直流鼻血,挺想拉着乔泽一起出门逛逛的苏沐橙便也熄了心思。

  呆在酒店总不能无所事事,于是乔泽便决定干脆总结一下最近的思考跟许多草稿,先把关于杨-米尔斯理论存在性的论文总结出来。

  这次倒不是李建高的建议。那天问过乔泽之后,李建高选择了沉默。然后告诉让乔泽自己选择要不要发表这篇研究成果。

  因为克雷数学研究所,发布千禧年难题的时候,本就是将这个问题分成了两部分,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证明跟质量缺口问题。

  换了另一个人不需要劝说,大概也会第一时间把证明过程发表。正如张洪才描述的那样,真能解决这個问题,并得到数学物理学界的认可,妥妥的名利双收。

  数学界有句话,家里没矿就不要做数论研究,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绝大多数做数论研究的数学家,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成果。但如果解决了黎曼猜想、哥猜、以及千禧年七大难题里任何一道,情况又不一样了。

  哪怕是对名利不屑一顾,同样也会忍不住发表,因为越是这样的数学家,越希望能得到认可。

  就好像俄罗斯数学家解决高维庞家莱猜想。

  他可以不要克雷研究所的奖金,甚至不去参加一系列的会议,但依然还是要把论文发表了。

  但乔泽毕竟是不一样的。

  李建高这次不给建议的原因是,他真怀疑乔泽可能用不了几年,能把质量缺口问题一起解决了。那个时候再把完整论文发表出来,造成的影响就不是地震了,而是直接火山喷发。

  所以该怎么选择,李建高觉得还是让乔泽自己考虑算了。

  至于乔泽的想法也很简单。

  这个命题他现在几乎已经找不到人探讨。

  即便是许昌树,也只能跟他简单讨论一些数学层面的问题。

  虽然说数学物理不分家,但到了这个问题的层级,没有专门深入研究过量子物理、各种场论帮助并不算大。

  其实乔泽有想过能不能找机会跟杨老聊聊,相信老人家也不会拒绝。

  但考虑到杨老今年已经101岁了,简单的讲话或许可以,但进行高强度的思考跟论证太过强人所难,便也熄了心思。

  所以提前把数学证明过程发表出来,如果能引发数学跟物理学界的广泛讨论,说不定能给他一些启发。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

  当乔泽沉浸在一个极为具体的数学命题,总是能让他的思路变得更为明晰跟专注。

  脑海中的各种公式,更是似乎转化为了一个个粒子在微观层面的运动轨迹,沿着一个个极为复杂的几何结构,不停的运动。甚至会让乔泽产生错觉,这些微观粒子不再总是处于量子叠加态,乃至于测不准原理都已经失效。

  每一颗微粒,都如同宏观世界一样,有着专属于自己的运动轨迹。

  哪怕生命极其短暂,产生之后,转瞬之间又会衰变消失的那些粒子,比如希格斯玻色子。

  并不是乔泽否定了测不准原理,而是他怀疑具体到微观世界,宏观所规定的时间已经不存在意义。

  这一点可以从生物体作为参考,比如一个关键的参数——神经信号传播速度。

  在不同介质中,神经信号传播速度是有上下值区间的,比如有髓鞘的躯体神经纤维信导速度在39-90米每秒。所以理论上而言,距离越短,信导所需的时间便越短。

  这也是大象emsp;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