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太过生猛的后浪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到了周二,乔泽的这场报告会甚至掀起了科学院内部一场小规模的论战。

  围绕着乔泽的思路是否正确,能否真正解决这个困扰了全世界数学家跟物理学家大半个世纪的难题引发的论战。

  如果单纯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或许论战不会如此激烈,但一旦牵扯到其他东西,总是会让事情朝着奇怪的方向发展。

  就好像张洪才说的,一旦乔泽真能把这个问题证明出来,资源必然会开始出现倾斜。这跟乔泽涉及到的人工智能领域还不一样,虽然乔泽一样提出了数学理论向的研究,但已经证明了其应用价值。

  其实不太需要为数不多的基础研发资金,自然有核高基跟社会领域的资源直接跟进,就比如西林立橙科技跟有为集团的合作。

  但单纯做出杨-米尔斯理论证明就不一样了。

  这是真正纯基础理论向的研究,推动的是整个学科的进步。但同时这种理论向的突破,应用到现实产生经济效益,往往是以十年甚至数十年为单位计算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纯基础理论向研究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产生效益的是根据这些基础理论发展出的新技术。

  毫无疑问前者的难度更大,尤其是在科技发展停滞的年代,每次突破都可能需要数十年的积累,但偏偏这些论文并没有所谓专利跟著作权的收益,只能依靠不间断的持续投入。

  这也是理论学者要么一辈子默默无闻,要么声名远扬甚至载入史书的原因。

  但基础理论向的投入就那么多,如果真确定了乔泽的思路没问题,这就牵扯到资金的分配问题。甚至可能主导资金分配的问题。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存在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纠葛。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都一样,从来就没变过。以后也很难有改变。

  ……

  周二下午,华夏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办公楼的三楼小型会议室里,两位院士刚刚看完了乔泽的发布会视频,正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沉思着。

  “老张,你怎么看?”良久,其中一位院士开口问道。

  开口的院士是周良,现在担任院里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

  他口中的老张叫张明睿,曾是国家第一届杰出青年,同时也是现任院长,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华夏数学家学会常务副会长。

  研究的方向是代数群跟量子群,曾经最大的成果对仿射a型weyl群证明了lusztig关于双边包腔的基环的猜想,并确定了delignennds关于仿射hecke代数猜想成立的充分条件。

  “我?我觉得很有意思啊!”张明睿抬头看了周良一眼,看表情似乎意犹未尽。

  “有意思?你的意思是看好这个乔泽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得上书建议给这个小年轻拉一笔扶持资金啊。”周良笑着说道。

  其实燕北大学这场报告会跟周良的研究并不重合。

  但周良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智能识别算法,非线性不确定性系统控制,智控系统跟博弈控制系统、人机融合系统这一块。所以周良最初知道并了解乔泽主要还是乔泽第一次在《杜克数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以及横空出世的豆豆。

  不过现在,乔泽这个名字可不陌生了。

  即便没有这两场报告会,乔泽的名字也早已经进入了这些大佬的视野。

  毕竟是十八岁的就敢申请成为自然科学专家的年轻人,而且从数学部到官方,都拦不住那种。

  “先看看吧,你也知道昨天晚上,几个人为了这小子都快吵起来了。”张明睿微微摇了摇头,说道。

  “那你觉得他能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周良再次追问道。

  这次张明睿犹豫了片刻,随后再次缓缓的摇了摇头,说道:“我不敢肯定,毕竟我没专门研究过这个命题。不过结合他之前发表的论文,以及这些证明思路,我觉得希望很大。当然,前提是他报告会上推导出的这些公式是正确的。”

  “哦。”周良点了点头,随后再次问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那,老张啊,如果,我是说如果啊,他要是真证明了这个命题……又被推荐为院士的话,伱会投赞成票么?”

  “嗯?”这个问题让张明睿愣了愣。

  还真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张明睿跟周良都是这一届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院士增补年,申请者过了初审之后,就得主席团最终确定增补人选。

  但张明睿还真没思考这个问题。

  乔泽的年纪总会让其他人下意识的忽视他已经取得的诸多代,每次突破都可能需要数十年的积累,但偏偏这些论文并没有所谓专利跟著作权的收益,只能依靠不间断的持续投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