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乡下丫头进城了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贞绣珠“扑哧”一笑:“傻丫头,皇帝怎么能住在郡府里呢!那是住在京城龙廷的啦。郡府里最大的是郡守老爷,还有好些别的官,有多少我也说不上来。”

  “那皇帝长啥样儿呢?叫什么名字呢?”

  “我哪儿能晓得皇帝长啥样啦,我们小老百姓,哪能见得着皇上?就是郡守老爷我们也见不着的。名字我也不能晓得啦。对啦,听人讲,当今的皇上还年轻着哩,登基才六年,如今是正昌六年了。前年皇后娘娘薨了,皇上念着先皇后,至今还没再立后呢。”

  想不到这偏远的小地方,对皇帝的家事倒是传得津津乐道的,可见八卦真是自古以来人类的天性。

  可是贞锦衣在脑子里一通猛力搜索,凭着她研究古代服饰时学的知识,明清时皇帝的名字和年号她都能对得上,汉唐宋元的皇帝也知道一些,但记得住的基本是“高宗”“玄宗”之类的庙号,每个皇帝具体的年号,除非是“贞观”“开元”这些有大事发生的时代,其他的就不那么清楚了。

  这个“正昌”,肯定不是明朝的,却也想不出是哪朝哪代哪位皇帝的年号,就算加上青年丧妻的这个条件,仍然无济于事。

  然而,这里人的衣着,种的棉花、红薯,以及纺织和贸易的情况,怎么又有颇多与明朝相似的地方。难道穿越的是哪个平行空间,而非她所知道的历史上的古代?

  如此一来,她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当地一般乡下丫头也没多大区别,没有预知未来的功能,自身明显也没有什么超能力,将来的道路也不知能不能走得顺利。

  想到“开挂”的指望越发渺茫,贞锦衣不由得一阵沮丧。

  第二日不等鸡叫,贞绣珠已先起身,拿出自己带回来的一套新衣给贞锦衣换上。

  这下子岑大妹也不免失惊道:“哎呀,这是要上郡府做学徒还是做新娘子啦?须得费这些钱物?”

  贞绣珠笑着答道:“你们不晓得,那些坊的人都讲究呢,尤其是绣坊,三丫儿要去见人,莫叫他们看低了才好。”

  早饭才吃完,货郎秋生果然赶了空车来到贞家,一家父女三口带着干粮——几块煮熟的红薯上了路。

  因秋生叔之前揭穿了申家的事,贞锦衣对他很是感激,一路上,秋生叔前秋生叔后地叫,又向他打听经过的地名、风俗。

  这秋生叔走村串巷,对各处都十分熟悉,又是个话唠,经不得她问两句,一路指给她,这是哪个乡,那是什么乡,甚至于哪个乡上出过秀才,哪户人家闹过官司他都无所不知。

  贞锦衣索性坐到秋生叔旁边,靠在骡车的车壁上,一面听他说话,一面东张西望。

  越向前走,地势越平坦,地里的庄稼长得越好,除了水稻、棉花,也有一些桑树田,间或有瓦房出现,院子也有砖砌的墙,可见离城越近的地方,养蚕的越多,民间也越是富裕。

  走到半路,又去别的乡上接了与贞绣珠一同在织坊做工的两个女孩子。听贞绣珠称她们“绣珍师姐”“绣珊师妹”,便知道大姐的“绣珠”这个名字应该是在织坊里按照师徒辈份起的。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