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由基论射,黎甲出世第3/4段
“自挥祖造弓以来,只作兵武,以补短兵近战之缺,而无道统。世人只知弓之射远,弓之厉害,弓之便利,而不知射为何、驭弓为何。直至三圣前,唯一人稍补弓之道义。”</P>
“大羿?”</P>
“正是。适时人皇未定,百族混战,妖兽仰其异禀,人族难挡。又请金乌相助,蒸煮人族。据传十日祸天,人族有灾。金乌高悬,灼热难忍。又是扶桑亲血,实力非凡。人族修士力有所怠,难以近身。此后千年,人族居洞,日出而休,日落而行,苦不堪言。”</P>
“唯有大羿,不忍同族受苦,自知短兵不可近,便铸弓,配九箭,唤之落九乌,一箭一杀,还人族一个独日太平。事后,大羿以己死,换九乌坠地。后世皆知,弓者当效大羿,以远见长,为护而起弓,虽死而不悔。”</P>
“直到三圣开道,儒道下辟,射之一道方兴。天下用弓者如醍醐灌顶,暗室明烛,遵循九养之法,踏足射之大道。”</P>
“照你说来,这弓道能有如今的辉煌,还要感谢儒圣他老人家喽?不过孤怎么觉得,你们和书院那些拉弓的,不怎么对付呢?”</P>
无论是儒家的人,还是天下射者,都会觉得楚王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非常无礼。原因无他,这涉及到了一个天下尽知,却不能明说的一个问题——道统。</P>
不同于先天五十道,后天诞生的大道由于依托人力,审视于天,而人是鸿蒙间最具有变数的存在,这后天的大道也因此产生了变数。落到实处,就是大道内亦有参差之别,大道之解亦是如此。</P>
得益于弓道开辟,以及后天大道存在的变数,天下弓道分三脉,演化出了九州如今三大射者流派:</P>
一尊挥王,以弓为武,练武艺之极致。射以补短,射只为战,多是些武痴兵卒,喜好挑战短兵,不修心,只修武。以逢蒙为当世魁首。</P>
一尊大羿,以弓利他,助世人之无忧;射以安邦,射以卫国,多将领游侠,以射法破敌,保家卫国、或以射法助人,结人友善。养由基便是其中之一。</P>
一尊儒圣,以弓养性,修内在之高德。射以修心,射以养德,不重武力,不重助人,只为修身养性。如今的儒家君子六艺,便是这一脉的主心骨。</P>
这其中,挥王派认为己方是弓之原始,应是正统。而儒圣派则认为是他们开辟了射道,他们才是正统。大羿派则保持了中立。</P>
所幸虽然争执激烈,但未动摇射之一道的根基,反而因为三派相执,各持一词,不断完善着射之一道的内涵,天下射者一直呈现出一个蒸蒸日上的状态。三派之间,各有一位陆仙级别的得道者坐镇。</P>
这种内部相争,润泽道义的情况,在剑道中最是明显。如今的剑道,已有剑仙出世,横压一界。</P>
养由基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产生些许愠气,依旧挂着淡淡的笑容,抹去了额头的汗水,解释道:“仅仅只是对道义的理解有所不同罢了。我们这些做将领的,真正被他们诟病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我们射箭过于功利了。”</P>
“功利?他们射箭或修身,或强武难道就不功利了吗?怎么还好意思说你们功利?”</P>
“王上不是射者,自然不明白。修身、强武再怎么练都是没有极限的,蓬蒙之箭何其强盛,箭贯日月,飞矢杀陆仙,却依旧不及大羿。大羿之强,九射已是极限,若有十箭甚至百箭之威,九州疆土安和今比?试问射者之极何在?”</P>
“儒圣之德何其端正,品行当为天下楷模,仍每日习射,以养内心。试问射者之德何在?”</P>
“与他们那遥遥无期的努力相比,我们这为了某些目的而去射箭的人,不是显得功利很多,射之一道方兴。天下用弓者如醍醐灌顶,暗室明烛,遵循九养之法,踏足射之大道。”</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