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212快打起来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因为在他的政策里,你爹是干啥的,你就是干啥的。

  但随着不断扩招,民生反倒占比越来越多。

  等到了洪武四大案全都整完之后,国子监八千多名学生,就只有四个人是官生了,其余全都是地方官依法保送的学生。

  朱元璋对于王布犁忽悠大批人去北方历练倒是没有什么反感的,这帮人主动去总比被吏部派去更加有动力。

  现如今北方那个苦寒之地,怕是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

  朱元璋开始只是让国子监教育学生四书五经,因为这些学生的出路是当官。

  四书五经的儒家的经典,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在里面,孔子的一些思想老朱是十分喜欢的。

  尤其是那一套尊王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最符合他的口味了。

  至于孟子的一些话,还有苏秦张仪等人,都不让读。

  现在国子监的风气既然转变开来,朱元璋决定得让这些学生继续学习大明律才行。

  如此才能减少他们犯罪的机率,就如同王布犁一样,熟读大明律,做事是极为有分寸。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提笔写下,让国子监的老师去教授最新版的大明律。

  然后他又开始想法子把国子监的监规再次增加一些。

  膳食全公费。

  有家眷的特许带家眷入学,每月额外支食粮六斗。

  监生和教员请假或回家,都要经老朱特许。

  老朱其实对于王布犁有关把班级打散重新聚在一起训练的做法十分的不满意。

  因为在朱元璋制定的监规里面,是禁止监生们团结组织的!

  甚至班与班之间,也禁止来往。

  以此来避免他们在国子监之内,就有早早就结党的可能性!

  这些人都是“监生”出身的。

  跟后面的清廷的田文镜都是他妈的监生出身,凭什么在大明耀武扬威啊?

  但是这些监生出身的官员,在洪武朝还真挺容易耀武扬威的。

  从最高级的地方二品大员布政使到底下没有品级的教谕,无官不做。

  而且除了毕业做官之外,在学校的监生,还可以奉命出使,巡视各个地方,稽查百官案子,到地方去兴修水利,执行丈量、记录土地面积,定粮的任务,去各个衙门实习。

  再加上因为朱元璋制造出来的大案牵连数万人,许多官员的职位都空缺出来,朱元璋大力提拔这些监生,有效的补充了官僚集团的正常运转。

  但是在朱元璋恢复科举之后,监生的好日子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做官要从进士科出身了,许多监生也去参加科举。

  渐渐的国子监就失去了培养官僚的独占地位,进士们开始抢占原本属于监生的饭碗,而且他们也更加容易抱团。

  进士的身份越发重要,监生的身份越来越拿不到台面上说话,只能被迫的去基层以及各个衙门当吏员了。

  朱元璋又想起了王布犁要在永安村设置学堂,无论男女幼童都可以前去学习,他大笔一挥,决定下诏在地方上设立“社学”——乡村小学。

  主要任务是让他们学习大明律令,这样才能更好的本本分分。

  朱元璋已经打定主意了,趁着现在宝钞还没有像后世那样变得一文不值,必须得干更多的事。

  写了一通之后,朱元璋叫来宦官康长民把这件奏章交给王布犁。

  顺便把新刻出来的驸马都尉的铜牌给他送过去,叫他也看一看奏章,再同李文忠商议一二,认为朕这个主意如何?

  康长民连忙捧着托盘本着工部走,一路上又被不少人看见了,不敢出声询问。

  等到了工部尚书的办公房里,康长民发现驸马爷不在这,连忙惊问:“太子殿下,驸马爷何在?”

  “父皇找他有事?”

  朱标不是很明白,父皇也没想着要赶快同王布犁见面,怎么还找他呢?

  “嗯,这个奏章陛下让驸马爷同曹国公仔细看看,是否有修改的地方,还有这个腰牌也送给驸马爷。emsp; 监生和教员请假或回家,都要经老朱特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