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拯救施耐庵1第1/2段
施耐庵原名施彦端,字耐庵。生于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死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施耐庵家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据施家家谱记载,远祖乃孔子七十二贤人施之常之后,后到苏州为官,家道没落,到其父施元德时,靠水上操舟为业,母亲卞氏。</P>
施耐庵秉承先祖之才气,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才气超人。十三岁时,有邻居父母亡故者,请了个二十里外浒墅关的季先生来写祭文和墓碑,因临时有事未来,丧家急的团团转。有人提议让小彦端来试试,丧家说道:“他还不到十四岁,怎能担此重任?”</P>
这位邻居说道:“听我爷爷说过,唐朝的王勃十四岁时,南下探父,途经南昌,路过南昌滕王阁,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滕王阁序’。这就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甘罗十二为丞相’,彦端也十四了,让他来试试又何妨!”</P>
丧家无法,只好到施家去请小彦端,彦端也不推辞,就到丧家去,提笔一挥而就,写好了祭文和墓碑,使丧事顺利完成。事后,季先生看了墓碑和祭文,感慨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十四岁就有如此才气,将来会前程无量!”</P>
季先生主动找到施元德,愿将小耐庵带到浒墅关教他读书,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有这样的好事,施元德当然是求之不得。于是,季先生就把小耐庵带到浒墅关去读书,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也许配给施耐庵。</P>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季家是世代书香门第,家中有很多藏书,施耐庵广读了诸子百家的着作,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读到了当时刊印的《大宋宣和遗事》,这套书是由数十本小册子组成的一套传奇故事集,讲的是山东水泊梁山好汉们的故事,有《天王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鲁智深》、《林冲上梁山》、《杨志卖刀》、《武松打虎》、《十字坡》、《黑旋风》……,施耐庵被故事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每个英雄人物都有一张张活鲜鲜的面孔,各自性格不同,个个都有不同的本领和遭遇,他们都是义薄云天的好汉。</P>
后来,施耐庵果然不负恩师的期望和教诲,他十九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中举人,三十六岁中进士(公元1332年),他在殿试时遇到了同科人,二十二岁的刘伯温,本来刘伯温殿试时考中了头榜头名状元,施耐庵为二名榜眼,朝中权臣对元顺帝说:“刘、施二人都是四等人——南人,如果点他们为状元和榜眼,显得我们朝中无人,就贬低了我们蒙古人,这万万不可,他们最好不要进前五名。”</P>
元顺帝本来就是个无主见的草包皇帝,于是,就把刘、施二人分别点为第六名和第七名进士,刘、施二人见朝廷如此腐败无能,都灰心极了,二人从此结为密友。因无银行贿,刘伯温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县令,施耐庵为杭州钱塘县令,施耐庵不想前往赴任,刘伯温劝道:“施兄,我们应该像柳下惠一样,不辞小官,小县令也可以施展我们的抱负,能干下去,我们就为百姓多做些好事,如不能,我们就像陶县令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就‘归去来兮’,你看如何?”</P>
施耐庵一想有道理,就各自前往赴任。二人干了两年,因看不惯官场腐败,就辞官挂印而去。</P>
施耐庵回到苏州,在施家巷开了一个学馆,第一年学生中有一个私盐贩子的儿子,有二十岁,叫张士诚,文武兼学,他这就是后来的东吴王张士诚,三年后他就离开学馆,创事业去了。后来,又来了一个十四岁的学生,叫罗本,字贯中,祖籍四川成都,生于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死于明建文元年(公元1400年),出身官宦人家,父亲罗锦生,有六个儿子,罗贯中排行第二,他自幼天资聪慧,博览群书,简直就是当年小施耐庵的翻版,因此,深得施耐庵的青睐和赏识,视为得意门生,悉心培养。后来,罗贯中一直跟着施耐庵,协助他完成《水浒传》的创作。在施耐庵去世后,他在困难的条件下,单独完成了万古名着《三国演义》的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P>
没过几年,施耐庵的妻子季氏去世,他又续弦申氏,这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他一边舌耕于杏坛,一边着手把《大宋宣和遗事》小册子收集起来,编写《水浒传》。</P>
到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朝朝纲不举,群雄纷纷举旗反元。张士诚是江东首富,他带领全族人和所有盐工万多人起兵造反,很快攻下江东十多个州,聚众二十多万。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攻下平江,遂聘老师施耐庵为兵部枢密(军师),罗贯中为书写员,施耐庵此时年已六十一岁。</P>
在聘用后前两年,施耐庵在治国方略以及军事策略上出了很多好主意,并且见到了成效,经济得到繁荣,国力不断增强,疆土日益扩大,歌功颂德不绝于耳,日日歌功庆典,夜夜红灯绿酒。张士诚自然就骄傲起来,自封起吴王。后来朱元璋攻占集庆后,张士诚打了几次败仗,丢了几个城池,就慌忙寻找靠山,投降元朝。谁的话都不听,独断独行,重用佞臣,疏远贤能,听信谗言,猜忌施耐庵。施、罗师徒见张士诚胸无大志,不会有所成就,在至正二十三年就毅然告病还乡,回到施家巷,重做冯妇。</P>
这时,江阴有一个富商叫穆大成的人,前来聘请施耐庵到江阴开馆作西席,邀全家去江阴,施耐庵为了离开平江,欣然同意,连夜前往。&赏识,视为得意门生,悉心培养。后来,罗贯中一直跟着施耐庵,协助他完成《水浒传》的创作。在施耐庵去世后,他在困难的条件下,单独完成了万古名着《三国演义》的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