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八水绕城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涉及到刑律,六镇后裔触犯刑律后不接受刑部各级衙署的审定罪罚,要交由宗人府议定罪责,施加惩处。</P>

  为此,在地方官任命上又形成了个不成文的规定,各级郡县掌印主官必须由六镇后裔出任,同时也兼任当地宗人府执事,负责审讯惩戒触犯律法的六镇后裔。</P>

  这就使得西魏国既不像是东魏,以律法将国家定义成种姓有别的半奴隶制,又不像南梁,开放开明,各族一视同仁。</P>

  以冯家为代表的的秦人老牌士族官绅,之所以会接受,有限优待六镇后裔的国策,是因为他们认为,不过是给予了六镇后裔心理上一种优越感。</P>

  征伐,六镇后裔是天生的战士。</P>

  理财经商,打理农田却是老秦人的长项。</P>

  朝廷即便是给了六镇后裔优待国策,一来,六镇人口所占比例很小,对国库收支影响不大。</P>

  二来,六镇后裔无论是拥有了田产,还是占有商业产业,多数自身没有经营的能力,又转给了秦人经管,他们只是坐拥所有权,享受一部分红利;曲折拐弯,秦人还是从中拿走了绝大部分的红利。</P>

  接下来在西魏国境内发生的事实,正象参与制定国策的秦人大士族们的预判,明明享有优待的六镇后裔,一旦离开了军中,安家过日子,日子就越过越不如秦人。</P>

  后期,一些六镇后裔学会了钻律法的空子,各家认领假子,扩充人口数量,获得更多的朝廷优待配额。</P>

  在军中就更明显了,六镇后裔明目张胆的拉帮结派,挤压秦人上升空间。</P>

  更甚的是有部分六镇后裔,联起手来利用宗人府执法的空子,形成官商勾结的利益团体,绕开国法的制裁,暴力犯侵害秦人,抢夺秦人财富。</P>

  逐渐引起了两个族群的相互对立。</P>

  而大业城的修建进程,无意中推动了两个族群间的矛盾,终于被彻底激化。</P>

  有这座雄城前,王帐是流动的统治中枢,同行的还有大量的官员家眷,以及他们的参赞、部曲。</P>

  随行的十数万拱卫军队,是由纯粹的六镇后裔组成的代代传承的职业军人集团,他们的家庭也是随着王帐一起处在长时间的迁徙中,生活物资是和军队同样的配给制。</P>

  一人当兵全家吃粮,一家人生活品质全由男人在军中的职位高低来决定。</P>

  这种不停的迁徙,简单的家庭经济结构,使得绝大多数中下层的六镇后裔头脑里根本没有置办土地、宅院等,固定家产的意识。</P>

  朝廷开建大业城,同时给六大军镇划定了固定的驻防区域。</P>

  陡然间大量的军政人员,结束了在西魏国土地上的大迁徙,趋向于稳定在一个地方长期生活。</P>

  随军过惯了集体生活的中下层六镇后裔,突然分开来,散入以秦人为主的城乡之中。</P>

  六镇后裔初时的优越感,很快便被勤俭持家,善于经营家业的秦人的富庶安逸的生活给敲碎了。</P>

  明明是人上人,却看着人下人居高屋,穿华服,坐宽车,餐餐酒肉;而自己一家老小挤在逼仄的夯土茅屋里,顿顿咸菜就干饭。</P>

  朝廷给了六镇后裔众多优渥政策,可他们习惯了事事听从上峰命令的头脑,就是琢磨不透生财之道;握惯了刀枪的双手,只会让银钱从手里流走,而不知如何才能让银钱流回手里。</P>

  他们困惑,惊恐,进而震怒,狂躁!</P>

  拥有财富量的巨大差异,引起的心理波动,激发出了中枢,同行的还有大量的官员家眷,以及他们的参赞、部曲。</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