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学区房”的前世今生第2/2段
2014年,二胎政策出台,京城房价涨幅不大。</P>
2015年,为了促进消费,“金融财税政策”出台,京城楼市波动也不大。</P>
2016年,京城出台“京八条”,房价一下从4万出头飙涨到了均价5.7万。</P>
或许这也算是一条出路,陈景云要把握限购之前的最后一次机会。理论上,在限购的2010年之前,你只要有钱可以付全款,就不需要五年纳税证明和暂住证,就能买到你想买的房子。</P>
陈景云通知徐姐姐和梁思雨,陈龙,准备好一切身份证明和随身携带的换洗衣物。再过几天要去京城考察项目。</P>
唯一的难点在于:一般陈景云出门办事,公司的广告安排全程都由徐姐姐安排。</P>
而这次陈景云自然需要徐姐姐陪同,处理房产万一办理手续需要的相关财务工作。</P>
徐姐姐实在没办法走开,虽然现在的广告收入,对于陈景云来说只能算是鸡肋,但无疑麻雀小了也是肉,陈景云还是无法割舍。</P>
没办法,只能带上因为乡村基新招聘的会计高筱琴,高筱琴则带上了公司的两套手续,公章,银行卡。</P>
进京之前,陈景云是做过功课的,京城东城老破小居多,西城基本没戏,朝阳房价相对较高而且学区房较少,海淀无疑是首选。</P>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做出在全国建立1000所示范高中的决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乃至县城,先后都形成了一大批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这些中学分布集中于县及县以上的大中城市。</P>
教育投入倾斜,教师资源倾斜,学生生源配置倾斜。随着一系列重点学校政策的出台,最终形成了省、市、县“层层级别”的重点学校格局。</P>
这样不仅拉大了学校差距,使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人占用,还引起了教师收入的巨大差距,引发了教育不公平。</P>
自20世纪90年代起,重点学校突出的教育效益,吸引着大量家长不惜动用社会资源,以将孩子送去名校为自豪。</P>
这中间就产生了“分择校”、“权择校”、“钱择校”等择校方式。而择校生又分为“指标生”、“条子生”、“关系生”、“票子生”等种类?</P>
与此同时,重点学校的存在更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而为了扩大被重点学校录取的概率,家长还必须去学校指定的培训机构去补习,俗称“占坑费”。</P>
这些乱象的背后,都是由于中小学和初中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的,而这种不平衡,继而又引发了家长强烈的“择校”冲动,和学校乱收费。</P>
为解决择校和乱收费,“就近入学”应运而生。</P>
就近入学的前提是,尽可能的缩小区域内各个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P>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都想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而在重点学校、名校所在社区购置房产,就成了满足“就近就学”门槛的最佳途径。</P>
“学区房”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