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董小宛(下)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在那个时刻,冒辟疆的父亲已经结束了襄阳的官职,回到了温馨的家。这个家,现在是一幅和谐欢乐的景象,所有的成员都在这里,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快乐。然而,由于冒辟疆的原配妻子苏氏身体虚弱,无法承担家庭主妇的责任,董小宛便默默地接过了这个重担。 董小宛,她就像是家里的灵魂,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家里的每一笔开支,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她的精心打理。她从不会隐瞒任何的银两,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冒家的账目在她手中就像是一本敞开的书,一目了然。不仅如此,她还烧得一手好菜,能做出各种美味可口的点心和腊味,让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大饱口福。每当大家品尝她做的美食时,都会对她赞不绝口。 而对于丈夫冒辟疆,董小宛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当他沉浸在古籍的考证中,着书立说时,董小宛就在一旁默默地为他服务。她会为他燃起烛光,泡上一杯香浓的茶。有时候,她也会帮他查阅一些资料,甚至抄写书稿。每当冒辟疆感到疲惫时,董小宛就会为他弹奏一曲琵琶,用音乐为他消解疲劳,带来宁静和舒适。</P>

  董小宛,这位才情横溢、温婉贤淑的女子,如同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绚烂的光辉。她以其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才能,将冒家的一切打理得井然有序。 在那个大家庭中,董小宛宛如一位慈爱的母亲,细心照料着每一位家庭成员。她深知公婆的期望,尽心尽力地侍奉他们,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喜爱。与冒辟疆的结发妻子苏元芳的关系更是和睦融洽,两人情同姐妹,携手共度时光。 在教育孩子方面,董小宛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亲自教导他们学诗作文,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学识、有品德的人。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茁壮成长,逐渐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作为冒家的财政掌舵人,董小宛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干。她将账目打理得井井有条,每一笔支出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更为难得的是,她从未为自己添置过一件首饰,更没有存下一文私房钱。她的廉洁自守和高尚品德令人敬佩不已。 然而,董小宛最令人折服的地方在于她能够将琐碎庸常的生活过得极富情致。她烧得一手好菜,那些精致可口的佳肴令人回味无穷。当时的礼部侍郎钱谦益品尝了她的手艺后,赞不绝口,将她的菜肴誉为“诗菜”。除此之外,她制作的“董糖”也备受欢迎,成为了人们争相品尝的美味。 与冒辟疆共度的时光里,他们历经了四季的轮回,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在春天的莺飞草长中,他们漫步在花海中,陶醉于芬芳的气息;在夏天的草木葳蕤中,他们共同聆听蝉鸣鸟叫,感受大自然的和谐;在秋天的多愁善感中,他们一起品味着丰收的喜悦;在冬天的幽雅清冷中,他们依偎在一起,驱散着寒意。 然而,这段流光溢彩的时光仅仅维持了九年。</P>

  在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九日,北京的历史被李自成的大军改写。那一天,崇祯皇帝在煤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短短的五个月后,福王继位,他宣布下一年的年号为“弘光”。 然而,新朝的喜悦尚未在空气中散去,吴三桂的背叛为清军打开了关口,让他们如破竹般长驱直入。他们的铁骑在中国的土地上狂奔,城市在他们面前陷落,像是被风吹散的云朵。 到了崇祯十八年的五月,扬州和南京这两座古都也未能抵挡住清军的铁蹄。人们常说铜山西崩、洛铜东应,而如皋城内的居民们则深感恐慌,纷纷逃窜,使城内空空如也。 在这样的风声鹤唳之中,冒辟疆大惊失色,急忙找来董小宛商议对策。董小宛,那个以冷静和智慧着称的女子,此刻也显得有些无助。她看着冒辟疆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认为三十六计中,走为上策。我们应该暂时避开这场灾难。” 他们决定向盐官城的陈则梁求助。但当他们抵达盐官城时,却发现陈家早已搬走,避乱去了他乡。</P>

  在一片血雨腥风的战乱中,冒家一族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他们如同风中的落叶,不知何时会遭遇不测。既要躲避清军的铁骑追捕,又要防备李自成余部留下的土匪侵扰,生活在这道阴影下,日夜不安。 然而,正是在这危机四伏的逃亡路上,一个人的胆识和品行得以彰显。董小宛,这位柔弱的女子,在逃难的队伍中,无论是前方的荆棘密布,还是后方的虎视眈眈,她都毫不畏惧。她时而挥剑开路,冲锋在前;时而守在队伍的末尾,确保家人的安全。 冒辟疆一手搀扶着年迈的母亲,另一只手却被董小宛安排去扶持他的正妻苏元芳。董小宛的举动,尽显其深明大义,。有时候,她也会帮他查阅一些资料,甚至抄写书稿。每当冒辟疆感到疲惫时,董小宛就会为他弹奏一曲琵琶,用音乐为他消解疲劳,带来宁静和舒适。</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