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的传奇人生第3/3段
尽管这是宋湘第二次在京都停留,但与第一次相比,他的境遇截然不同。翰林编修的职位相对清闲,除了处理日常公务外,宋湘还有大量的时间与其他翰林们以文会友,进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得意、最舒适的日子。然而,这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一个低谷期。由于生活相对单调,交际圈子较为固定,这一时期的宋湘在诗歌创作上显得较为沉寂,作品的内容较为贫乏,格调也不高。即便是他自己,也不愿意保留这一时期的作品,最终经过筛选,仅收录了《燕台剩沈》一卷,共计五十七首诗。
清代朝廷每三年会对京官进行一次品德和行为的考察,称为“京察”。每位京官都需要接受对其个人操守、政绩、才能和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并根据表现给予“称职、勤职、供职”三个等级的评价。在宋湘担任京官的九年里,他一共参加了三次京察,每次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这充分说明了宋湘在官场上的良好表现和清廉形象。
宋湘离开北京前往云南赴任时,在诗中写道:“回首十年香案直,退朝满袖只炉烟。”这两句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清贫正直的京官生涯。
七、遍历滇官
嘉庆十八年(1813年)八月,五十八岁的宋湘以翰林身份被外放出任云南曲靖知府。这一任命标志着宋湘仕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从京城出发,一路南下,先是乘船,后转乘马车,历经长途跋涉,穿过安顺,抵达盘县,最终到达了云南。这一路上,宋湘目睹了沿途的风景与民情,心中充满了感慨,写下了许多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这些作品后来被编入《南行草》。其中,在抵达黔滇交界的胜境关时,宋湘还在驿站的墙壁上题写了《滇南胜境题壁》,表达了他的所见所感。
从嘉庆十八年(1813年)冬到道光五年(1825年),宋湘在云南任职约十三年之久。除了担任曲靖知府之外,他还先后代理了广南、大理、永昌府以及迤西、迤南道尹等职务。这一时期,宋湘经常奔波于云南各地,深入海子平坝、深山穷谷之间,亲力亲为,解决当地百姓的实际困难。
在云南期间,宋湘在吏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积极治理水患,倡导植树造林,兴办教育,剿灭匪患,为当地民众解决了许多迫切的问题。特别是在“点苍山造林”项目中,宋湘投入了大量精力,这项工作虽然未被诸多史志详细记载,但却是他的一项重要政绩。他还将大部分薪俸用于振兴地方公益事业,这些举措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宋湘在云南的治理不仅为当地百姓解决了眼前的困难,还促进了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南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清史列传》《广东通志》《嘉应州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他的政绩。他在云南的贡献,使百姓受益匪浅,因此深受爱戴。
当宋湘被调离云南时,当地百姓纷纷前来送行,场面感人。送行的人群排成长龙,依依不舍。宋湘在诗中写道:“十年心迹众人看,回首云山路屈盘。前日出关星来落,怕教父老别离难。”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云南这片土地及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当地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
为了纪念宋湘在云南的贡献,人们自发筹资,在他曾经任职的地方建祠立碑,以此来怀念这位勤政清廉的好官。
八、晚年
道光五年(1825年),宋湘在云南的政绩得到了广泛认可。云贵总督伯麟高度赞赏宋湘的贤能,并向朝廷极力推荐。于是,年逾古稀的宋湘被调离云南,升任为湖北督粮道。这一年,宋湘已经六十九岁,但仍然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在新的职位上,宋湘继续发挥着他勤政为民的精神。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三十日,宋湘被赋予统筹漕河全局的任务,负责监督东南漕河的粮食运输。这项工作不仅责任重大,而且极其辛苦。宋湘亲自统率东南漕河的三千艘粮船,栉风沐雨,乘舟督粮。在途中,他途径汉阳,登临了龟山麓的古琴台,并以竹叶题写了一首名为《伯牙琴台题壁》的长歌,这首诗后来被编入《楚艘吟》中,成为他晚年的佳作之一。
然而,长期的辛劳最终击垮了宋湘的身体。道光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27年1月22日)寅时,七十一岁的宋湘因过度劳累而与世长辞。由于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收入都捐赠给了公益事业,导致他去世后,家中竟无足够的钱财办理丧事。这一情形令人唏嘘不已,也凸显了宋湘一生清廉无私的品格。
宋湘的灵柩由湖广总督池春生派官兵护送,移归至梅县故乡。灵柩最初寄厝于城西的教子岌,后迁入白渡镰子凹。当地百姓对宋湘极为感念,自发地为他塑像建祠,立碑奉祀,以纪念这位一生为民众谋福利的好官。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