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招贤令与招安令,大唐动荡之秋第1/2段
大唐长安,某个青楼。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风吹草低见牛羊。”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青楼之中,无数姑娘,无数文人雅士,都在吟唱着最近风靡大唐的《大夏诗词第一册》里面的诗词佳句。 “没想到了啊没想到,我泱泱大唐的文坛,竟然不如一个刚刚建立的大夏。” “兄台,你这话还是保守了!册子上这些诗词的作者无一不是颉利,我们这么多人加起来怕也不能与之相比。” “这颉利虽说如今是大夏帝国的帝君,但追根究底不过是一北方的蛮夷,我不认为这些人诗词是他所作!” “不是他所作又是何人所作?谁会将这些传世诗词拱手让人?据说那颉利编撰诗词共计六百首,首首都是经典传颂之作。” “我听书店的伙计说,大夏帝国那里不仅已经有第二册诗词发布了,而且价格还便宜了一半左右。我准备明日就前往大夏帝国,提前购买那第二册,有没有人愿意与我同往的?” “我也去,如今大夏帝国正在发布招贤令,广招天下才子学士前往。若是愿意接受招募者,不仅可以得到重用,还能获得《夏诗三百首》和《夏词三百首》中的一样;有大才或是做出巨大贡献者,可获得《大夏诗词总集》。” ······ 对于这些文人学士而言,这些传颂经典的诗词之作,无异于上瘾的毒药。 再加上大夏帝国颁布的招贤令,绝大多数的寒门学士纷纷动了前往之心。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并不是说说而已。 虽然隋炀帝正式建立的科举制度给寒门提供了一条晋升的途径,但是毕竟是初创,世家强大,仍旧把控着一切,能够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 如今大夏帝国初立,急缺人才,这对于他们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至于大夏帝国的帝君是颉利,是突厥人? 这话可不兴乱说,人家可是表明了自己是大商王室后裔,武庚之后,是咱们自己人。 只不过出去进修学习了一千多年,如今回来重新当家做主了而已。 而相对于这些文人学士,普通百姓们对于招安令更感兴趣。 随着郑宏义将从大夏商会进得的货物运送回来,全面铺设售卖,大唐也陷入了一定的动荡。 文人学士嘛,对于诗词和纸张这两样东西兴趣,在他们购买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得知大夏帝国的招贤令。 普通百姓,对于精盐这种商品更加感兴趣。虽然价格比粗盐贵了一半,但是精盐不仅味道不苦涩,还比粗盐耐吃数倍,所以买的人也就多了。 而他们在购买的过程之中,也有意无意的得知了大夏帝国的招安令。 所谓招安令,就招募天下百姓到大夏帝国定居。成为大夏子民,可以享受诸多好处,如分田分地,无兵役劳役,不用缴纳农赋税,可以享受高工价的募工······ 总之,随着廉价精盐、纸张还有诗词册集的开售,无论是文人才子也好,亦或是低成农夫也罢,纷纷向往起了大夏帝国的生活。 更有甚者,已经出发动身前往了大夏帝国。 大夏帝国的热度,在大唐非常之高。 ·····士,普通百姓们对于招安令更感兴趣。 随着郑宏义将从大夏商会进得的货物运送回来,全面铺设售卖,大唐也陷入了一定的动荡。 文人学士嘛,对于诗词和纸张这两样东西兴趣,在他们购买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得知大夏帝国的招贤令。 普通百姓,对于精盐这种商品更加感兴趣。虽然价格比粗盐贵了一半,但是精盐不仅味道不苦涩,还比粗盐耐吃数倍,所以买的人也就多了。 而他们在购买的过程之中,也有意无意的得知了大夏帝国的招安令。 所谓招安令,就招募天下百姓到大夏帝国定居。成为大夏子民,可以享受诸多好处,如分田分地,无兵役劳役,不用缴纳农赋税,可以享受高工价的募工······ 总之,随着廉价精盐、纸张还有诗词册集的开售,无论是文人才子也好,亦或是低成农夫也罢,纷纷向往起了大夏帝国的生活。 更有甚者,已经出发动身前往了大夏帝国。 大夏帝国的热度,在大唐非常之高。 ······ 甘露殿内。 随着这几日民间的消息不断传来,李世民只感觉整个人快要被气炸了。 “他们这是干什么?” “究竟是想干什么?” “难道他们真的要与那颉利同流合污,一起联合起来对付朕吗?” 李世民愤怒的大吼着,情绪极为不稳定。 而他口中的他们,不是指别人,指的正是山东那七大望族。 自那次与郑继伯谈崩之后,山东就一直没有动静。 对于这七大望族突然开售廉价精盐与廉价纸张,李世民更是疑惑万分。 可见到是对百姓有利,也就没有多想。 但是现在,他才真正明白了这些人的险恶用心。 这是故意在煽动大唐民心,好让大唐陷入动荡。 “唉,山东大旱的事情还没有解决,如今又出了这档子事。” “我大唐如今还真是多事之秋啊!” 房玄龄整个人很是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道。 杜如晦此刻也是满脸愁容,“真不知道当初是不是颉利提前算计好的。” “以索取息王妃为借口,以至于我们和山东士族的关系破裂恶化。” “再加上一开始那开远之盟上签订的《开远十八条》,开通互市允许两国贸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