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我大夏帝国别的不多,就钱多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哐!” “哐!” “哐!” ······ 一个壮汉正在朝着一块石头抡着大锤,反复敲砸着。 过了一会,石头被敲砸出一个小坑之后,大汉又朝着一旁堆砌好的墙面砸去。 而一旁,颉利、魏征等人正在观看着。 “陛下,这东西到底是何物?” “加点水搅拌一下,就能变成石头,甚至比石头还要坚固。” “还有这个,粘合力竟然如此强大,若是用来修建城墙,定能让城墙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除此之外,建造的速度也能提升数倍。” 在大汉仍旧努力砸着墙面的时候,魏征看颉利,指着一旁一堆细小的灰色粉末惊叹问道。 “这个啊,是朕发明出来的水泥。” “正如爱卿看到的一般,它只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加水搅拌成浆体,硬化之后不论是粘合力还是僵硬程度都是非常强大的。” “朕接下来打算大肆制作水泥,以满足我大夏帝国接下来道路、城墙、房屋等建造。” 听到颉利的话,心中忍不住咋舌。 这要大夏帝国的城墙、房屋、道路等设施全部用水泥来建造的话,他真的难以想象那时候大夏帝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投石车还能轰开城墙吗? 房屋该有多么坚固? 道路该有多么平整? ······· “陛下,我们大夏帝国人口稀少,纸张、精盐、印刷三大行业招募的总人数已经高达十万。” “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钱是一两银子,目前我们帝国一个月的工钱支出就已经是十万两了。” “若是大肆制作水泥,又要招募很多人,届时不仅我们帝国每月的支出进一步增多,而且还会导致百姓们纷纷放弃农作来募工。” “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工钱,这比种田的收入起码翻了一倍,要是百姓们都不农作了,田地荒了下来,这是非常危险的。” 魏征虽然不是户部的,却也是尚书左仆射,当即就将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 而对于魏征的担忧,颉利自然也是想过。 “爱卿不必担忧,钱而已,我大夏帝国别的不多,就是钱多。” “想当年我大夏帝国还未建国之时,积累下来的钱财何其之多,别说区区十万两,就是二十万两,三十万两,我帝国有完全负担得起。” 这话颉利并不是说说而已,大夏帝国确实不缺这些钱,曾经更是因为这些钱花不出去而烦恼。 当年李唐借兵起义,进攻长安。 拿下长安之后,按照约定,长安的一切财富归突厥所有。 去年秋末,颉利带着大军,几乎再一次洗劫了长安。 再加上隋末唐初以来,突厥年年南下劫掠,还有各部、各个地方势力的贡献。 还有金山之中偶尔会发现金矿什么的。 突厥的财富早已积累到了难以想象的一个程度。 大唐不与突厥通商,而突厥本是游牧民族,除了花钱买一些走私商人的高价私盐,也就没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了。 更何况他们想要什么,缺什么,大可以直接去抢,还需要花钱吗? 魏征也不傻,很快就明白的颉利意思,当即也明白自己完全是多虑了。 “钱爱卿不用担心,至于人爱卿同样不用担心。” “随着招贤令和招安令的发布,要不了几日,就有成群的人涌入帝国。” “至于田地问题,终有一些百姓会种的,至于不想种的,帝国也可以将他们手中的田地重新收回朝廷。” “届时由朝廷统一管理,无论已,大夏帝国确实不缺这些钱,曾经更是因为这些钱花不出去而烦恼。 当年李唐借兵起义,进攻长安。 拿下长安之后,按照约定,长安的一切财富归突厥所有。 去年秋末,颉利带着大军,几乎再一次洗劫了长安。 再加上隋末唐初以来,突厥年年南下劫掠,还有各部、各个地方势力的贡献。 还有金山之中偶尔会发现金矿什么的。 突厥的财富早已积累到了难以想象的一个程度。 大唐不与突厥通商,而突厥本是游牧民族,除了花钱买一些走私商人的高价私盐,也就没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了。 更何况他们想要什么,缺什么,大可以直接去抢,还需要花钱吗? 魏征也不傻,很快就明白的颉利意思,当即也明白自己完全是多虑了。 “钱爱卿不用担心,至于人爱卿同样不用担心。” “随着招贤令和招安令的发布,要不了几日,就有成群的人涌入帝国。” “至于田地问题,终有一些百姓会种的,至于不想种的,帝国也可以将他们手中的田地重新收回朝廷。” “届时由朝廷统一管理,无论是分配给那些有需要的人,还是招人种植,都不会让田地荒下来的。” 颉利一边说,魏征一边听,很想说这对于朝廷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但是一想到财大气粗的帝国,最终还是选择闭口不言。 在这一刻,魏征真心觉得的钱是一个好东西。 有了钱,完全可以解决朝廷九成九的烦恼和问题。 就在魏征沉思之际,颉利好似想起了什么,朝着身后的中书令赵德言道:“小赵啊,我们帝国的人口还是太少了。” “光靠朕一个人可不行,得让帝国的子民们一起加油啊!” 赵德言对于颉利“小赵”的称呼,不仅没有丝毫不满,反而十分欣喜。 在他看来,这是颉利亲近他,看重他的表现。 要不然为什么颉利偏偏这样称呼他,而不直接叫他爱卿呢? “陛下,您的意思让百姓努力生孩子?” 赵德言带着标志性谄媚笑容,在颉利身边微微躬身问道。 颉利点了点头,“没错,朕就是这个意思。” 赵德言沉思了一会,随后眼前一亮,当场建议道:“陛下,您看帝国下达政令,要求每户人每年或者每三年必须增加一个人丁如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