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太子所献之策,你有意见?!第2/3段
“爹,不知孩儿这个主意如何?”</P>
陈述完之后,看到朱元璋直愣愣地看着自己久久不发一言。</P>
这让朱标内心也不禁有些忐忑起来。</P>
“爹就没见过比咱的好大儿出的这个主意更妙的了。</P>
你可当真是为爹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啊。”</P>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渐渐地洋溢开来,发出了爽朗的大笑声。</P>
。。。</P>
他之前之所以兴建了国子学。</P>
就是为了让那些得到恩萌的官员子弟,以及民间俊秀入学。</P>
想着的就是,希望这些官员子弟与民间俊秀入学学习之后,得以出仕为官。</P>
可他却也陷入了一个误区,一直没有考虑过。</P>
将那些科举取士、以及举荐的才俊也纳入到这个范畴。</P>
“你这个良策,可是替爹解决了朝廷取士的忧患。</P>
如果所有经过了会试中取的才俊与地方官员举荐而来的才俊。</P>
皆入学就读,那朝廷也能够从容择其良优。”</P>
“爹也不必事事亲力亲为,还容易一时不察,让宵小蒙混过关。”</P>
“只不过,咱得好好想想,得再挑个名字。</P>
以此来与那国子学下面的贡监与举监区分。”</P>
老朱把目光落在了朱标这位爱子的身上,笑眯眯地问道。</P>
“那依标儿你的意思,该挑个什么样的名字?”</P>
“孩儿记得,我华夏兴学之史,可以追溯至五帝时期。”</P>
“其时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在周代名为上痒。”</P>
“直到西汉汉武帝时,方正名为太学。”</P>
“其时董仲舒所献之‘天人三策’中有言。</P>
‘愿陛下兴太学,轩明师以养天下之士’”</P>
“之后历朝历代,以国子监督学,太学与诸学并列。”</P>
“朝廷以科举、举荐所取之才俊,以入太学,学制半年或一年之期。”</P>
“每一月一小考,三月一大考,期满之时,合格者,方可参加殿试。”</P>
“如此一来,那些滥竽充数之辈。</P>
自然也就没办法隐瞒下去,必遭裁汰。”</P>
朱元璋说到兴奋处,忍不住拍打着案几连声叫好不已。</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