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最后博弈!西洋舰队杀来!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清廷的外交在很长时间都是笑话。

  就比如在十几年后的天津教案中,直隶总督曾国藩和法国人的交涉中,身败名裂。

  于是朝廷就换了李鸿章去和法国谈。

  而恰恰法国人遇到了普法战争,无心纠缠在东方的这件小事了,所以就大事化小了。

  李鸿章莫名其妙躺赢,然后清廷就觉得李鸿章牛逼,曾国藩都搞不定的事情,你都能搞定啊。

  从此以后,李鸿章主导清廷外交几十年。

  但皇帝明明知道答案,却依旧派人来问,这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皇帝的聪明之处了,在这等权术上,他还是厉害的。

  就是为了给苏曳造成一种政治被动。

  一开始,他派人来问,九江知府你可有举荐之人啊?

  苏曳举荐了怀塔布。

  现在皇帝又派人来问,去和洋夷谈判你可有举荐之人啊。

  此时,苏曳要是举荐了一个人,那就和这场谈判牵扯上关系,未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时候,苏曳名声也会受损,直接被拖下水。

  苏曳要是不举荐。

  那你这人公私不分啊?

  九江知府,你就举荐了自己的私人。

  现在和洋夷谈判,关乎江山社稷,你反而不举荐人了?

  你不是最懂外交的吗?

  合着有好事,你就举荐。

  有坏事,你就躲开是吧?

  你这忠君爱国,你这一副为江山社稷的样子,成色也不高啊。

  而苏曳,一早就识破了这种伎俩。

  甚至,皇帝派人来问他是否举荐九江知府的时候,他就知道皇帝接下来这一招。

  但是……他依旧这样说了,这样做了。

  一是维持人设。

  二是让皇帝获得某种虚无的胜利。

  前天他和皇帝的见面,伤害了皇帝那种唯我独尊之心。

  所以皇帝想了一天,就想到了这些招术,对付苏曳。

  作为皇帝,他是一定要维持一种高高在上,生死予夺的权力感的。

  更准确地说,他要看到你的破绽,你的错处,他才满意。

  等获得了足够的胜利感后,皇帝才会结束这一切,放苏曳离京。

  …………………………………………

  太监王德利又飞奔回皇宫,进入乾清宫道:“皇上,苏曳说和洋夷谈判,他没有人选举荐。”

  杜翰道:“这就奇怪了啊,九江知府,他是有人举荐的。和洋夷谈判,他又无人举荐了,他不是最精通外交吗?”

  匡源道:“皇上,苏曳此人,趋利避害,不是贤臣,不足于担当重任!”

  皇帝轻轻叹息一声,却没有说什么,仿佛也表示失望。

  “苏曳此时在家中做什么?”皇帝问道。

  太监王德利道:“他已经准备好了所有行囊,队伍也全部妥当,大概就是等皇上的题字了。”

  作为苏曳失宠的标志,就是上一次他离京的时候,皇帝的题字晚了一个半时辰。

  而作为苏曳强硬的标志,就是苏曳等了一个时辰后,选择不要题字,直接离京了。

  也就是这个举动,第一次真正激怒了皇帝。

  但那个时候,苏曳哪里是什么强硬,是迫不得已要离京,也幸亏是没有等题字,否则去了上海后,直接就耽误真正的大事了。

  而这一次,在很多人看来,苏曳学乖了,就一直在家中等皇帝的题字。

  但这个时候服软,是不是太晚?

  正说题字的时候,杜翰又出列道:“皇上,九江知府空缺,臣举荐翁同书担任此职。”

  这话一出,所有人咂舌。

  这是什么仇,什么怨啊。

  刚刚举荐德兴阿做镶蓝旗副都统,现在又要举荐苏曳政敌翁同书做九江知府?

  肃顺沉默了片刻道:“皇上,户部尚书翁心存弹劾一事,尚且没有落定,翁同书担任九江知府一职,不如稍稍后延。”

  肃顺几乎是作为政治本能,出面阻止此事。

  准确说,是拖延此事。

  在他看来,皇帝今天折腾苏曳差不多了,再下去,真的要彻底失去体面了。

  皇帝不由得错愕地望了肃顺一眼。

  接着,皇帝道:“九江知府一事,就再议一议。”

  “都察院,对翁心存那边的调查,要加快一些。”

  都察院左都御史文彩道:“臣遵旨。”

  所有人都听出了弦外之意,调查得快一些,那就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意思了。

  否则,彻查要细,就不能快。

  接着,皇帝道:“准备笔墨纸砚。”

  然后,咸丰挥毫泼墨,写下了两个字:戒骄!

  他其实本来是想要写好自为之的。

  但这四个字,实在是太不体面了,所以改为了戒骄!

  但依旧是严厉的训诫。

  况且,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写的这两个字。

  很多人当然幸灾乐祸,但是也有很多人,心有戚戚之。

  曾经的苏曳多么受宠啊,几个月前南昌大捷之后,封江西巡抚和副都统的时候,所有人都妒忌无比。

  觉得一代权臣,冉冉升起了。

  却没有想到,短短几个月,就彻底变幻了。

  关键是苏曳没贪赃,没枉法,就只是一门心思办工厂,搞洋务。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主张,竟然落入此境地,让人如何不嘘吁。

  这也让很多人心生警惕,自古以来,帝心难测,有多少宠臣都是这等结局。

  君臣之间,哪怕有一点点嫌隙,立刻就会有人拼命地挖,把这个裂缝变成巨大的沟壑。

  写完之后,皇帝把这幅字递给太监道:“王德利,你再跑一趟,把这幅字送给苏曳,作为勉励。”

&em……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