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第3/4段
“其他地方就将彻底丧失话语权。”
但还没等他考虑清楚,朱标就病故了,迁都之事就此作罢。
自然也知道唐朝面临的尴尬局面。
陈景恪点头道:“对,政治中心发展迅速,很快就会成为大明第一大重镇。”
最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现在就剩长安和洛阳。
马皇后最后说出了自己的结论。
但还有些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
更不知道,陈景恪竟然能想的那么远。
“让人变得保守不思进取,一旦北方有变,恐怕会重演南宋旧事。”
治疗的方法更多在于养,核心就六个字:
少操心,多休息。
“否则不利于漕粮运输,也不利于通行各地。”
所以废寝忘食的工作,几乎是事必躬亲,操的心比诸葛丞相还多。
陈景恪先是惊讶,然后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虽然当时朱棡和朱樉都已经死了,可作为塞王他们的实力还在。
朱元璋说道:“长安交通最为不便,北平稍好,洛阳地处中原腹心之地,四通八达最为便利。”
这还真是……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然而朱标回来之后,却建议将国度放在洛阳。
“你不用担心,咱也不是非听你的,只是想听听你有没有别的看法。”
朱元璋回忆三地的地形,给出了判断:
只是国都换个地方,就能有这么大的改变?
“往小了说,布政使衙门所在,也是区域政治中心。”
“还要考虑人口增多之后,对当地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可以预见的是,大明的京城人口也将是以百万计的。”
一番衡量,朱元璋最满意的其实还是长安。
“我将不同区域划分为四种功能,其一资源区域,其二经济区域,其三军事局域,其四政治中心。”
再加上朱元璋先入为主的想法,还是比较认同长安的。
“军事区域,就是承担军事任务的地方。”
否则朱元璋也不会犹豫不决。
马皇后说道:“你数一下,唐朝皇帝带领群臣外出就食之事,发生过多少次。”
但也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这个想法。
又可以彻底摆脱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阴影。
前世,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派人去长安修建了钟鼓楼,其目的不言而喻。
“迁都?”陈景恪和朱雄英同时惊呼道。
年轻的时候还好,年龄稍微大一点就不行了。
“三地皆有天险,长安最为坚固,其次洛阳,北平最次。”
最终在朱棣手上达成。
陈景恪的思路向来和别人不同,他是不是能给自己,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参考意见呢?
洪武二年,又想迁都凤阳,还派人修建皇宫。
朱元璋苦思片刻依然不得要领,就说道:
“你给咱具体讲讲,这发展潜力都指的哪些方面?”
“京畿所在地,能承载多少人口。”
“但对于大明这样国土辽阔的大国来说,这四种区域的功能划分就比较明显了……”
“你的想法与常人不同,咱想听听你的建议。”
朱元璋看着半话的陈景恪,心中不禁一动。
孕育了秦汉隋唐四大帝国,实在没有不选它的理由。
洛阳在经济和交通上占据绝对优势,但长安在安全上占据绝对优势。
只是国都换个地方,就能有这么大的改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