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鸟尽弓藏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参见二殿下……”

  正午,伴随着朱高煦在武英殿用膳结束,他便没有休息的出宫前往了宋国公府。

  在宋国公府外兵卒的唱礼声中,朱高煦翻身下马,看了看眼前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不由笑道:“林五六,近来如何?”

  今日班值兵马是戌字百户的兄弟,朱高煦这几个月来与他们隔日就能见面,自然熟络。

  他一边询问兄弟们的近况,一边将赤驩的缰绳递给了长枪手林五六。

  “日子还算不错,与殿下您在时差不多,王百户对我们与您一样好。”

  林五六没想到朱高煦居然能记得自己的名字,一时间有些受宠若惊。

  “好,若是有什么困难,叫王俭来府军前卫坊找我。”

  朱高煦说罢,拍了拍林五六和旁边另一名兵卒的肩膀,随后便要入宋国公府内。

  “殿下”恰巧,王俭从府内走出,当即笑脸躬身,对朱高煦作揖。

  “只是我如今戴罪之身,即便想为你上疏,恐怕也毫无用功。”

  “你若是能帮忙,便帮一帮,我不想让他走在我前头。”

  面对他的话,朱高煦也点头表示赞同,而后好奇询问:“国公在前院吗?”

  照常理来讲,看刘基的书应该就能了解到明初的作战形态了。

  朱高煦抬手作揖,虚心询问起了冯胜:“国公,我近来观看前朝史书,发现元末各军都是厮杀走出的精锐,就是不知为何,我军总能够脱颖而出。”

  即便当时南京外城还有大片耕地,可以养活南京之中数十万人,但时间上已经来不及。

  对此,朱高煦也不打肿脸充胖子,而是作揖回礼:“小子确实迷糊了,请国公赐教。”

  “呵呵……”朱高煦尴尬一笑:“日后要坐镇地方,总不能全都依靠郡王属官来治理地方,小子自己也要有点本事才行。”

  “这个……”冯胜难得被朱高煦问住了,饶是他沉吟半天,也未曾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最后只能含糊其辞道:

  其兵种组合以长枪兵为主体,其战术思想以机动进攻为基本原则,这些特点都令明初步兵看起来不像古代传统式的步兵。

  这个答案,朱高煦给不出来……

  后世的强军政策很好用,可政策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发挥到极致。

  看着冯胜的背影,朱高煦良久没有回过神来,似乎被冯胜的那些话击中了命门。

  见状,朱高煦这才离开,而后来到了自己常学习的倒座房。

  “此外,关于用兵韬略,我记得在洪武元年时,陛下曾与刘青田谈过我军与其余诸军不同的地方。”

  “我也想,只是爷爷那边……”朱高煦苦笑。

  “日后若是行军打仗,可万万不能表露情绪,免得动摇军心。”

  可如果爆发战争,这些作坊将会满负荷制作甲胄火器,而这个速度和产量朱高煦也曾从奏疏中看过。

  冯胜走过来后看了一眼他放下的,脸上露出几分诧异:“你还会看这种书籍?”

  朱元璋和刘基对军事问题的认识,恰恰反映出了两个极端。

  冯胜转过身,胯步走出了倒座房。

  不过在即将要走出倒座房的时候,冯胜忽的停住了脚步,转头看向了朱高煦。

  真正能影响他的,只有未来的靖难之役,以及如何在老朱恩准下得到属于自己的护卫。

  “当今陛下在濠州时便以善使长枪而出名,麾下二十四将也均以长枪为主兵。”

  “今日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想来你夹在武英殿内不好受吧。”

  以他看兵书学来的兵法来讲,步卒理应结阵自保,徐徐前进来确保大军不会遭受重创。

  这样的分化,朱高煦可以从自家舅舅徐辉祖与曹国公李景隆这段时间的行踪就能看出。

  “没有,这几日一直在后院读书。”王俭摇头回答,闻言朱高煦也点头走进了宋国公府内。

  一想到这里,朱高煦便忍不住的往如何尽快结束靖难之役去想。

  冯胜提到了‘小朱都督’,而在此前,能被称为朱都督的人,只有朱高煦的堂伯,朱元璋的侄子,那保卫洪都的大都督朱文正。

  他这话说出后,冯胜脸上也露出了无奈的神色:“京城这个是非地,你还是早早离开为妙。”

  只是面对日后的局面,朱高煦更不愿意让朱允炆将刀剑架在自己脖子上。

  “颖国公的事情,我也听说了一些……”冯胜语出惊人,并挤着笑脸道:

  朱高煦被他这一番话说的也平静了不少,因而护着他走出倒座房。

  “若说均分田地,诸如张士诚、明升之流也曾均分田地,可一到战场,其部下却在遭挫时溃散逃亡,不如我军能面对北虏骑兵时,明知前方万险,却依然卧枪而上。”
<不会遭受重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