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布局成功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兵部,这个在明初很尴尬的部门实际上是朱元璋制约五军都督府而故意设置的衙门,为了方便制衡,他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职权职能区分的厉害。

  得到他的准许,那些起身的官员一听朱元璋的话,也纷纷上前开始发表意见。

  “臣以为,云南关乎西南安危,加之云南金银铜矿二十九处皆富贵,尤以其中铜矿为国朝之所缺,为铸钱之必要,故而当速速派兵入滇,尽早平叛……”

  徐辉祖将云南正在发生的事情说完,随后便对朱高煦询问道:

  五军都督府虽然有统兵作战、管理屯田、掌管军籍、推选将领的职能,但五军都督府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

  对于朱高煦的布置,徐辉祖听后略微皱眉,可最后还是点了点头:“好,我回去把这事情拟个章程。”

  有的时候朱允炆很佩服自家爷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态,因为他做不到,所以佩服。

  即便还有一部分没有发现,也远强于明末。

  “宋晟…瞿能…顾成…何福…沐春……”

  得了朱元璋的指示,徐辉祖作揖应下,而他身后一名五旬出头的武官也一样抬手作揖。

  茹瑺的心思没有放在台面上,但众人都能看出来,对此的六部官员没有制止,反而积极上疏。

  轻声呢喃了一声‘回府’后,曹国公的马车便启动送他返回了府邸。

  武官队伍中,以李景隆、徐辉祖为主位,其次为袁洪、宋晟等数人。

  朱高煦试探性的在门背后询问,站在门前的徐辉祖也看了一眼旁边值守的甲字小旗兵卒,那兵卒识趣的离开,而徐辉祖这才上前隔着门对朱高煦讲起了云南的事情:“云南……”

  后者三人是没有见过这样的阵仗,前者的朱允炆则是担心这次叛乱会持续很久,进而影响云南金银铜矿的开采。

  云南的银矿有多少,明末的宋应星在谈论到大明银矿生产的情形时就说过:“合浙江、福建、江西、湖广、贵州、四川、河南、陕西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

  洪武时期的贵州还没有设置行省,有的是洪武十五年设置的贵州都指挥使司,负责贵州一带的卫所管理。

  因此,想要顺利开采这些金银铜矿,就必须要派遣足够的军队坐镇云南,此前的十四万军户仅能抽出不到五万战兵,而云南牵扯其中的土司却拥兵十数万。

  他并不是觉得宋晟说的不对,而是他本能的想到了朱高煦。

  不多时,徐辉祖便听到了那熟悉的脚步声。

  “陛下,臣兵部尚书茹瑺启奏……”

  当着他们的面,朱元璋带着朱允炆走上了金台,李景隆则是入了臣班。

  “云南军户虽多,但战兵不众,着湖广、四川、广西三处都司各出兵万人,归魏国公节制。”

  不止是他,诸如朱允炆、朱高炽、朱济熺、朱尚炳等四子也在为云南叛乱的事情而心神不宁。

  每年能产出二百余万贯金银铜矿,其价值不言而喻,要知道即便隔壁刚刚完成统一的日本,其财政收入也不过才三百余万贯。

  待他们离开时,朱元璋也已经带着朱允炆回到了偏殿。

  朱元璋示意平身,目光看到了与李景隆并排的徐辉祖。

  徐辉祖比较相信宋晟,来询问朱高煦,也只是想确保无误罢了。

  “不用麻烦了舅舅,您给我折现吧!”

  “你以为,如宋佥事所说照办如何?”

  李景隆与徐辉祖闲聊着,徐辉祖也借机转移话题来拉拢和宋晟的关系,转身看向宋晟、袁洪道:“袁都督、宋佥事觉得如何?”

  “我知道了。”门背后的朱高煦听着徐辉祖的话,只能无奈回应。

  如果加上麓川、缅甸等三宣六慰土司,这个数量还能再翻几倍。

  思来想去,徐辉祖想到了自家外甥,那个指点他平倭并取得了不错成效的朱高煦。

  在养气功夫上,他还差着对方很大的距离。

  至于茹瑺所想的监视,这倒是正如他们所愿,毕竟淮西勋贵经历了几次换血依旧保持强大,他们也必须示弱来降低皇帝对他们的忌惮。

  兵部在军队中有任免将领、升调、训练军队的权力,但不能统帅军队打仗。

  由此可见,在晚明时期,云南在大明全国银矿生产的地位到底有多高,而这种局面到了清朝更是达到了巅峰。

  说罢,朱高煦越过林五六,转身回了正厅的书房。

  朱高煦攥紧了手中的笔,几个月的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