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釜山第3/4段
随着巴特尔的倒下,蒙古游骑的士气一落千丈,高丽军队趁机发动围攻,将剩余的几十名蒙古游骑彻底击溃。
战场上回荡着胜利的欢呼声,而李芳远则屹立在战场中央,宛如战神降临。
接下来,高丽军的行军虽然依旧遭到了蒙古游骑的袭扰,但比一开始就顺利多了,至少骑兵在两侧建立了保护防线,步兵可以免受箭雨的打击,正常地行军。
很快,高丽军就来到了釜山港外侧的寨堡,并且开始进攻。
重甲步兵首当其冲,他们步伐稳健,盾牌紧密相连,形成了一道移动的铜墙铁壁,明军的箭矢如雨点般飞来,但大多被坚固的盾牌所挡,偶尔有箭矢穿透缝隙,落在高丽士兵们的甲胄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却未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而弓箭手们则开始拼体力了,他们不需要调整射击角度,只需要四十五度角抛射就行了。
随着一阵阵“嗖嗖”声响起,一些缺乏铁甲的蒙古兵被射杀。
随着箭雨如蝗般倾泻而下,大部分蒙古兵与少量明军混合的外围防线开始出现了裂痕。
重甲步兵趁机发起了猛烈的冲锋。
明军的寨堡在重甲步兵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守军虽然顽强抵抗,但在高丽军队如潮水般的攻势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毕竟他们这些寨堡,建造在这里,说白了就是为了吸引火力消耗敌人锐气的,所以也不太可能得到什么像样的支援。
对于外围寨堡的清扫和夺取,战斗从一开始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士兵都拼尽了全力。
高丽军队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逐渐取得了上风,主要由蒙古人组成的步兵防线开始崩溃,士兵们纷纷撤退,试图逃离这片死亡之地。
然而,高丽军队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重甲步兵继续猛攻寨堡,轻骑兵则紧追不舍,不给蒙古人任何喘息之机。
毕竟,济州岛的这些蒙古人在马上是龙,下了马步战,那最多就是个虫。
李芳远站在战场中央,指挥着全军进行不断地攻坚和突破。
战斗进行的很漫长。
明军在外围寨堡,还是投入了不少的心思,虽然没有多少人力投入,主要以蒙古人作为防守主力,但是设计上还是很有思路的。
所以,哪怕蒙古人战斗没那么强,也没装备那么多的铁甲,更缺乏足够的远程火力支援,但是光是这么一个一个啃下来,高丽军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这种代价,除了战士性命的伤亡,更多的是锐气的折损。
很多人已经打烦了。
一座又一座的寨堡,星罗棋布地在釜山港的外围,就算打起来没有那么困难,可也是需要时间,需要人命的。
在消磨了两天的时间以后,李芳远终于抵达了釜山港的港城。
之所以这么不顾人命伤亡的往前猛攻,就是因为李芳远是知道明军的虚实的,正经的明军只有几千人,剩下都是蒙古人,蒙古人的战斗力没那么强,只要强行突破袭扰,等到真刀真枪的步战环节,济州岛的这些蒙古人是相当拉胯的。
而且,不管是从战术层面还是战略层面,高丽都拖不起。
战术层面上来讲,明军有着一支相当规模的远洋分舰队一直部署在济州岛,再加上济州岛上囤积了很多的物资,高丽又没什么像样的水师......要是真有水师,也不至于被倭寇给打的焦头烂额了。
总之,明军他们可以始终通过舰队来获得补给,所以根本不怕长久的围城或者对峙。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可以从国内获得源源不断的援军......大明有二百多万军队,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跟农民差不多的屯田军户,但光是正经的战兵,也有数十万,从国内随便调遣一些过来,就够高丽喝一壶的。
嗯,人口和军队比是“30:1”的这个比例其实是通用的。
高丽有六百多万人口,有二十多万军队。
而大明有六千多万人口,则有二百多万军队。
至于隔壁的日本,有一千多万人口,因为处于长期战乱的原因,所以南北朝加一起有四十万军队。
而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有着“十农养一兵”的说法,但这个其实是战争的极限状态才能维持的,比如当年诸葛亮北伐,季汉一共一百多万人口,才堪堪凑出来十万大军,而这十万大军就是国本,诸葛亮根本不敢折损,因此才有了秋风五丈原的故事......为啥要在五丈原屯田?说白了就是这个地方是山路的出口,即便赢不了魏军,也可以把所有士兵都带回去。
而一个正常的国家,三十个人里出一个兵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这个兵大概率也是去种田的,或者干点后勤辎重运输的活计,要是光算人口和战兵的比例的话,那可能几十比一,或者一百比一,都是很正常的。
而从战略层面,高丽正面临着南北夹击。
虽然此时此刻的李芳远,并不知道北面糟糕的战况,毕竟他也没有无线电台。
但问题在于,他很清楚,自己有着很大的兵力优势,对面也不是有多能打的部队,只有少量的明军,剩下的都是蒙古人。
所以,他必须战胜。
而且必须要快速地战胜。
&em,建造在这里,说白了就是为了吸引火力消耗敌人锐气的,所以也不太可能得到什么像样的支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