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朱元璋的决定第1/4段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面色平静,手中的文书却被他捏得几乎变形。
这份来自皇宫文楼电报台转发自广东布政使司的急报,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海面,激起了千层浪花,打破了年底一片祥和的气氛。
文书上,安南国搜查并劫掠大明使团的字眼,如同锋利的刀刃,刺痛了朱元璋的双眼。
他愤怒地站起身来,将文书重重摔在龙案之上,一时间,整个大殿内鸦雀无声,宦官和宫女们连大气都不敢喘,只有奏折落地时发出的沉闷响声在空气中回荡。
“岂有此理!”他怒吼道,“我大明使团,奉咱的诏令,宣谕安南,竟遭此等羞辱!”
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奉天殿内回荡,如同雷霆万钧,震撼人心。
军机司当值的几位军机大臣见状,纷纷跪倒在地,正所谓“主辱臣死”,按照儒家的价值观,如果臣子不能为君王分忧,那就是对他们自己本身莫大的侮辱有人不信这一套,读圣贤书只是为了当做入仕的敲门砖,但自然也有人信这一套。
朱元璋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两人身上:“董伦,王景。”
被点名的两人冷汗直流,匍匐在地,连声请罪。
他们当然没有什么罪,但君王面前这就是规矩,主要是表达态度。
朱元璋有些不耐:“尔等身为朝廷重臣,且说说吧,此事该如何处置?”
董伦跪拜在地,头也不敢抬,但声音却很清晰地传来:“陛下,安南此举,实乃对我大明国威的公然挑衅。臣以为,当立即调集大军,挥师南下,以雷霆万钧之势,惩戒安南。”
王景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抬起头,直视着朱元璋的眼睛:“陛下,臣以为董公之言虽壮,但须三思.安南地处偏远,地势险要,长途跋涉,粮草转运困难,加之安南民风彪悍,易守难攻。若贸然出兵,恐将陷入持久战,对我大明国力消耗甚巨。”
董伦闻言,眉头紧锁:“此言差矣!我大明国力强盛,兵精粮足,岂会惧怕安南?若不出兵,岂非让天下人耻笑我大明软弱?”
“董公过虑了。”
王景不疾不徐道:“我大明自开国以来,讨平明夏、收复云南、剪除哈纳出、犁庭女真、覆灭北元,何曾软弱过?但用兵之道,在于智取,而非力敌正所谓先礼后兵,臣以为,可先遣使者前往安南,令其国王对此事做个交代,交出领军将领,严厉惩戒相干人等,若其不听,再行出兵不迟。”
两人各抒己见,朱元璋坐回龙椅上,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游移,心中权衡利弊。
不过,军机司的军机大臣显然也就是给一些初步的建议,他们考虑到的事情未必周详。
良久,朱元璋缓缓开口:“两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出兵之事,事关重大,不可轻率,不过咱也须让安南知道,我大明国威不可轻犯去传太子、圣孙,大九卿与五军都督府的国公们前来议事。”
所谓“大九卿”,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与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九个部门的主官,而既然有“大九卿”,自然也有“小九卿”,也就是太常寺、詹事府、京兆尹、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翰林院、尚宝司这九个部门的主官。
如果是正常议事,那么一般都会宣旨大小九卿一共前往,而眼下是商讨对外大事,便只有大九卿了。
正好,此时正值岁末,出镇边境的国公也都回来述职了,因此五军都督府这边阵容也相当强大,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这几位开国名将都在,可以说是将星璀璨。
半個时辰后,文武高官齐聚,朱标和朱雄英父子二人也被召了过来。
朱元璋站在龙椅前,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今日召集诸位,是为了商议安南搜查劫掠我大明使团一事。”
朱元璋先是给事情定了性。
“此事关系到大明国威,绝不能轻易姑息!”
不过,话也没有说死,事关大明国威不假,但维护国威也有很多种方式,并不一定是动用武力,实际上,动用武力只是最终手段而已。
但户部尚书杨靖听到朱元璋的话,心中却是一紧,他深知皇帝对国威的重视,更明白此事处理不当将给大明带来的财政压力。
他深吸一口气,出列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出兵安南,除了考虑军事上的胜负,还需细算经济账。”
“我朝虽国力强盛,但连年征战,北疆初定后财政已是捉襟见肘,还要建造远洋舰队更是靡费甚多,若再兴兵南下,粮草军饷、兵器甲胄,无一不是巨大开支.且安南地处偏远,补给困难,长途运输必将耗费巨额财力,此番下南洋本就是为了求财,如何财未求来,反而投入到泥潭之中?”
杨靖的话语中透露着深深的忧虑,他的话不是没道理,但是只对了一半,毕竟,此番下,文武高官齐聚,朱标和朱雄英父子二人也被召了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