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应天府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朱雄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明白马皇后的用意,也深知在皇室之中亲情与权力的交织往往让人陷入两难的境地。

  到了岁数不就藩肯定不行,拖着也不是办法,而且朱元璋也打算帮助朱雄英培养出一套自己以后能用来治国的班底先来充任王府属官。

  因此,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虞地不好,如今中原人口尚不充实,明年不如改封到吴地。”

  吴王?

  朱雄英有些惊讶,在明初的政治环境里,吴王这个封号,可是有特殊含义的,因为在元末乱世的时候,有两个著名的吴王,一个是张士诚,另一个就是朱元璋。

  而且按照默认的封藩规则,吴地是不在封藩之列的。

  时间悄然流逝,宫内报时的钟声响起也提醒了朱元璋,该去处理朝政了。

  朱雄英没说话,但意思也很明显了。

  所以,一旦封藩改成吴地成为大明吴王,哪怕碍于继承顺序不能在朱标成为皇帝之前册封朱雄英为太孙,那也是再明显不过的政治信号了。

  整顿莫愁湖环境,妥善安置迁徙来的富户,这不仅是他的第一个任务,更是他在大明朝廷第一次崭露头角的机会。

  随着朱元璋的离去,坤宁宫内又恢复了宁静,马皇后拉着朱雄英的手又叮嘱了许多,方才放他离开。

  商议既定,道衍和尚不好太多抛头露面,朱雄英便邀请潭王朱梓和鲁王朱檀两位叔叔同行,一同前往应天府衙。

  之所以这么说,其一是因为这些迁徙来的富户虽然眼下困顿不堪,但毕竟都是一方豪强,而京城的京官们也都是各地籍贯都有,这些人只要肯使钱贴脸面,在朝中也是各有门路都很能闹腾;其二是因为莫愁湖周围的破落户一贯是应天府眼中的“刁民”,这些人不仅刁泼难治,惯于对抗五城兵马司,而且此地虽然是“鬼市”,却也是整个京城商业循环里必不可少的一环,若是直接连根拔起,这么多人成了游民不说对治安造成多大乱子,就是很多城内外的交易也没法进行了,这相当于应天府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朱雄英看向马皇后,眼中满是感激之情:“就藩之事,孙儿自当遵从安排。”

  应天府的一众官员有些讶然,这可不是什么好活,妥妥的烫手山芋。

  朱雄英不敢耽搁,策马先行直赴大天界寺,道衍和尚已在寺院中静候多时。

  府尹高守礼闻讯三位亲王联袂而至,赶紧带着应天府一众官员亲自迎了出来,门前简单的寒暄过后一行人便进入了府衙内部。

  两人见面便直入主题,朱雄英将他构思的步骤细细道来,而道衍和尚则静心聆听,不时点头,表示会意。

  不过道衍虽然尚未归心,但也不只是当点头虫,而是根据他对京城的了解,针对朱雄英的初步计划提出了一些细微的修改建议,使得整个计划更加完善,更加贴近实际。

  而这种表现,也是朱元璋最想看到的,毕竟他可不想让一个窝窝囊囊没有能力和担当的人,来继承大明的江山,这对于大明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潭王朱梓也附和道:“高府尹,京城乃是首善之地,莫愁湖畔本王也去看了,乱糟糟的像个什么样子?此事不仅关乎朝廷颜面,更是不能在陛下眼里容沙子,安置房的钱款你也不必操心,把协调这些人的事情办好即可,到时候自有工部来建。”

  朱雄英恭敬地应道:“是,皇奶奶,孙儿一定会牢记您的教诲。”

  朱元璋也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身为朱家子孙,自然要勇于任事,不过,你奶奶也说得对,你身上的担子不轻,整顿莫愁湖这件事情,算是皇爷爷给你的第一个任务,做得好了不仅咱面上有光,朝中的文武大臣也定能对你刮目相看,有益于你以后的路。”

  “计划先在聚宝门外建立一大片安置房,将莫愁湖附近的外地富户和本地,使得整个计划更加完善,更加贴近实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