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辛酉政变,慈禧登上政治舞台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如此一来,这就给了反对者们在京城拉帮结派的机会。”

  咸丰:顾命八大臣的人选是朕思考了好久才定下的,谁能想到事与愿违,以至于最后翻车了。

  八大臣之所以没有近支宗室,是他担心重新上演先祖的困境。

  他的载淳只有六岁,年纪太小,他不能让近支宗室篡夺了皇位。

  他没有让亲兄弟恭亲王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也是怕出现顺治帝和康熙帝的情况。

  想当初,年幼的顺治帝被多尔衮把持朝政,年幼的康熙帝被鳌拜把持朝政。

  鲜明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不愿意看到恭亲王独揽大权,把六岁的小皇帝踢到一边。

  他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于是被恭亲王的生母抚养,所以他和恭亲王亲如兄弟。

  可哪怕他和恭亲王关系密切,没有嫌隙。

  为了避免出现多尔衮、鳌拜之流,他依旧选择把恭亲王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列。

  这样的选择好歹皇帝还是他自己的儿子,要是选择像恭亲王这样的近支宗室,那皇帝可能就要换人了。

  至于八大臣的政治根基薄弱,也是他故意为之的。

  他既想用顾命八大臣,又不想顾命八大臣做大,最终利用宗室身份威胁皇权统治。

  他的本意是顾命八大臣没有政治根基,自然就会和两宫皇太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毕竟顾命八大臣只有文官,没有武官,就注定八大臣只能依附两宫太后。

  如此一来,其他各方势力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不敢有丝毫异心。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对,他精挑细选的顾命八大臣,居然跟两宫太后有矛盾。

  “大体来看,咸丰构建的顾命大臣框架是合理的,有宗室、有勋贵、有朝臣,各方利益貌似都能照顾到。”

  “但是我们扒开框架看内核,却发现这完全是个豆腐渣工程。”

  “宗室代表无法代表大部分宗室的利益,朝臣代表无法让群臣心服口服,勋贵代表还是个骑墙派。”

  “或许咸丰的安排是出于双重考虑,既要防止两宫太后架空皇帝,又要防着大臣架空皇帝。”

  “因此他挑选的辅政大臣都是位卑权重,短期内成不了权臣,威胁不到皇权的人。”

  “但正所谓考虑的太多,担心的太多,往往是机关算尽终成空,曲终人散皆是梦。”

  “咸丰的选人不当,导致八大臣在朝中根本没有执政根基,当时想把他们拉下来的大有人在。”

  “那么谁来挑这个头呢?很显然就是能力出众的恭亲王。”

  “9月5日,趁着祭拜咸丰的机会,恭亲王在承德避暑山庄与两宫太后秘密达成协议。”

  “这件事情在清末流传很广,就连溥仪撰写自传《我的前半生》时也记录了这件事。”

  “大致是说恭亲王化装成萨满,在行宫见到了慈禧和慈安。”

  “三人密定计,然后恭亲王返回京城为政变做部署。”

  “恭亲王回京后,趁着八大臣不在,拉帮结派。”

  “很快拉拢了一群盟友,如军机大臣文祥。”

  “咸丰驾崩前的军机处有五个军机大臣,其中四人被选为政务大臣,只有文祥被排除在外。”

  “如此安排,让文祥对咸丰的遗诏非常不满。”

  “恭亲王在北京活动的同时,在承德的慈禧也没闲着。”

  “9月6日,慈禧提议让醇郡王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

  “当时郑亲王端华身兼热河步兵统领,管着承德一带的兵马,这也是八大臣敢威胁两宫太后的筹码之一。”

  “慈禧提议让醇郡王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分化端华手中的兵权。”

  “因为承德一带的兵马主要来自正黄旗汉军,如果醇郡王接管了正黄旗汉军,端华想再调兵就没那么容易了。”

  “见慈禧出招,肃顺和端华起初想拒绝。”

  “但考虑到醇郡王为人老实,不象恭亲王那样让人觉得有野心。”

  “加之慈禧毕竟代表了皇帝,确实不方便驳回,于是他们也就同意了慈禧的提议。”

  朱棣:这个肃顺也是愚蠢,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明明大好形势,一再出现失误。

  肃顺最大的问题,怎么能让恭亲王和两宫太后单独见面呢?

  太大意,也算是无知吧,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

  都已经和两宫太后的矛盾挑明了,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紧紧盯着两宫太后,避免两宫太后和他人在暗中串联。

  而且肃顺更愚蠢的就是分化了手中的兵权,让慈禧太后安插人手。

  他就没搞明白肃顺怎么想的,都已经和两宫太后闹得水火不容了,怎么还能不防着对方呢?

  尤其兵权是敏感问题,在慈禧太后出招的那一刻,就应该直接拒绝。

  他只能说肃顺想要独揽大权,但可惜政治觉悟太低,完全看不到其中的凶险。

  对手都已经在暗中准备了,可笑肃顺还毫不知情。

  “9月10日,一个叫董元淳的御史上了一道《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给两宫太后。”

  “说皇上年幼,应该由太后垂帘听政,并另选近支亲王,如恭亲王辅政。”

  “这道看似不点名,实则要求八大臣交权的奏书传到避暑山庄后,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轩然大波。”

  “肃顺当时猜测,董元淳区区一个五品御史,竟敢挑战咸丰的遗诏。”

  “如果他不是疯子,那就是背后有人指使,而这个人肯定就是两宫太后。”

  “不过肃顺明显猜错了,董元淳和两宫太后素无瓜葛。”

  “他是咸丰二年的进士,其恩师是四朝元老周祖培。”

  “而周祖培是体仁阁大学士,顾命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

  “如果让八大臣执政,内阁的元老们捞不到半点好处,所以当时能指使董元淳上奏书的人只能是周祖培。”

  “而周祖培掺和进了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权力斗争,那就说明恭亲王在京城拉拢了朝中元老的支持,这对八大臣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

  “几天后,兵部侍郎带兵到热河哭丧。”

  “自从八里桥之战后,北京也好,热河也罢,其实都没有多少清朝的正规军。”

  “当时手上还握有兵马的人只有三个,一个是兵部侍郎,大概1万多人。”

  “二是僧格林沁,手下还有几千人。”

  “三是管着热河兵马的端华,也有大概几千人。”

  “兵部侍郎的兵马多于端华,这时候他的态度很关键。”

  “如果他支持八大臣,两宫太后就只能靠边站。”

  “而如果他支持两宫太后,八大臣就凶多吉少。”

  “咸丰机关算尽,选了八个文官,全然无视军方的利益。”

  “所以兵部侍郎此次前来,是给两宫太后撑腰来的。”

  “9月14日,腰杆子硬气的慈禧召开御前会议,请八大臣商议董元淳奏折的事。”

  “对此,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当然是强烈反对。”

  “根据记载,肃顺当着小皇帝跟两宫太后的面肆意咆哮,把小皇帝都吓得尿裤子了。”

  “大吵大闹一番后,见对方都没有让步的意思,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只好各自退一步。”

  “表示事关重大,待回京之后再召开廷议决策。”

  李隆基:说实话,咸丰选择的八大臣真是一言难尽,只能说看人眼光太差劲。

  他看得出来,咸丰的本意是想八大臣这个头呢?很显然就是能力出众的恭亲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