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北宋神人沈括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要说到古代的科学家,那就不得不提宋朝。

  宋朝是中华历史上存在感比较高的一个朝代,历史名人多如繁星。

  比如一代文豪词宗苏东坡,精忠报国岳飞,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变法大家王安石。

  还有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等,那真的多得数不过来。

  但有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如皓月般辉煌,但却不为人所知。

  他的名字叫做沈括,乃是一位全才,精通天文、经济、军事、文学、音乐、物理、化学、书画……

  后世学者称其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其著作《梦溪笔谈》乃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就是这样建立了卓越功勋,做出了巨大成就的人物,却因为道德瑕疵而饱受诟病。

  沈括因病去世后,无人给他立碑,没人给他撰写墓志铭。

  自古以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是做人做官的基本要求。

  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以及自然科学,沈括取得的成就都很突出。

  却遭如此冷遇,全因沈括官场所为,令君子不耻。

  人总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沈括晚年开始审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对过往的从政经历萌生出一丝悔意。

  但为时已晚,没有人可怜他,落到这步田地,只能令人扼腕叹息。

  “沈括生于浙江钱塘,他的父亲沈周是宋真宗时期的进士。”

  “沈括从八岁开始,根据父亲任职地方变动,跟随前往泉州、金陵等地游历。”

  “十七八岁时,因为灯下读书患上眼疾,治愈后对医药产生兴趣,开始研习医药收集良方。”

  “因见到了毕昇的活字印刷,于是进行深入研究、改良和推广。”

  “青年时代的沈括亲历了吴中大饥荒,看到了范仲淹救济灾民的过程。”

  “沈括二十岁时,父亲沈周去世。”

  “公元1053年宋仁宗时期,因父荫任职沭阳县主簿。”

  “沭阳县靠着沭水,沈括修堤疏渠,分导节制沭水主流支流,治理出上等好田七千顷。”

  “次年,代理东海县令,研究东海地理沿革,纠正《图经》的错误。”

  “公元1063年中进士,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

  “北宋惯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前往南郊圜丘祭祀,负责的吏员为谋私利,罗列不必要项目和故意铺张。”

  “沈括查阅南郊祭祀的历史沿革,撰写出一部《南郊式》,皇帝命他掌管以后南郊祭祀事务。”

  “第一次按照《南郊式》筹办,就节省出数以万计的费用,宋神宗非常满意。”

  “当时这些部门的官员对于天文几乎完全不懂,沈括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修造新历法,向全国征集观测天象的书籍。”

  “并在司天监招用文人,将方技科分为五项,这些措施均被采纳予以施行。”

  “当时国家大规模登记民间车辆准备作战车使用,市易司因为无法禁止私贩四川井盐,于是将四川的私井全部填封而用解池的盐代替。”

  “大臣们就这两件事上疏,宋神宗都不予回应。”

  “沈括说民间车辆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老百姓称作太平车,也只能在太平日子里用用罢了。”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私井很多,无法做到完全禁绝。”

  “非要禁绝就得加强警戒的投入,可能得不偿失。”

  “宋神宗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话,第二天这两件事都停止了。”

  朱元璋:沈括如此小人也能被后世人敬仰吗?不过也是,要是以科学方面才能来看的话,沈括确实当之无愧。

  开始听到沈括名字的时候,他还有些意外,这样的小人怎么也能名垂千古。

  不过一想到沈括在德方面令人不齿,但在才方面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他就释然了。

  毕竟按照主播的要求,只要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斐然,那就能流芳百世。

  他对沈括的德行是看不上的,但对其才华确实佩服不已。

  沈括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不但父亲博学多才,就连母亲也是才女。

  小时候的沈括是个热爱学习的好孩子,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所有的书籍。

  沈括的兴趣十分广泛,不仅读四书五经,对医药、军事等方面的杂书也广泛涉猎。

  年轻的沈括随父亲游历了不少地方,每到一处沈括就仔细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不管是乡野村夫还是知名学家都前去拜访。

  沈括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很好奇,不懂的事物一定要弄個明白。

  例如沈括在读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里说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不禁让沈括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

  为了弄清楚这个奇特的现象,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

  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

  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迟。

  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得出来,沈括能有之后的博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沈括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记录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每个地方的农作物种的是什么,人们靠什么维持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