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汉代:独尊儒术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涉及宗法制封建社会中的国家政治生活关系,家庭中的伦理生活关系,在客观上解决了政权、夫权、父权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仁、义、礼、智、信五常涉及人际交往的关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解决了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问题。”

  “三纲五常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纲领,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成分与重要内容。”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是在思想上消灭诸子百家思想,而是吸纳消化吸收融合到儒家思想。

  汉初的无为而治,虽然实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

  但也正是因为无为,儒家和道家争论不休,中央和地方貌合神离,来自匈奴的威胁越来越大。

  大汉王朝在思想上、制度上、外交上的问题始终没有完全解决,这一切都交到了汉武帝手上。

  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必然不甘心无为而治。

  这就需要一套权威的思想体系作为理论基础,以实现武帝的野心。

  窦太后一去世,早已按耐不住的汉武帝立即诏令全国寻天下名士,问治国良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和他的天人三策横空出世。

  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三个主要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尊王攘夷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解决的是政权合法性的问题。

  高祖皇帝当年打天下的时候,靠的是武力夺取政权。

  但是他却认为,高祖之所以能当皇帝,是因为生下来就是当皇帝的命,这是天意的安排。

  当然,并不是他说一句君权神授老百姓就会认可的。

  因此,董仲舒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他吸收阴阳家的阴阳五行等观念,结合儒家的自然法则和人规范,进而引出天子受命于天的核心观点。

  他还强调,天道体现于人间,其实质就是三纲五常。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他又强调天人感应。

  皇帝受命于天治理人间,如果做的好,老天就会降下祥瑞。

  如果做的不好,老天爷就会降下天灾示警,约束皇帝的德行。

  而到底什么才是祥瑞,什么才是灾变,这些祥瑞和灾变又预示着什么。

  最终解释权又都掌握在儒家手中,进而形成儒家士大夫和帝王之间的思想共识。

  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解决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治的问题。

  汉初分封所产生的历史问题,让每一位皇帝头疼不已。

  高祖通过逼诸侯造反剪除异姓王,文帝通过打压诸侯分化同姓王,景帝通过削藩压制诸侯王。

  到了武帝这里,再也不用搞什么阴谋阳谋。

  直接来一句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收回诸侯王的封地。

  彻底将先秦时期裂土封侯的旧思想扫进历史垃圾堆,一举解决地方诸侯问题。

  真正做到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决的是意识思想问题。

  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固然精彩,但社会上的声音多了,老百姓就会陷入茫然而不知接下来的道路该往何处走。

  只有统一了思想,社会才能安定下来,才能接着向前发展。

  所以,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统一教化人们的思想。

  同时要求统治者以儒学为指导思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教化百姓,进而实现礼乐太平。

  很显然,他主张的儒术已经和几百年前的孔孟之道大相径庭了。

  相较于孔子执着于恢复早已不合时宜的周礼,他与时俱进,充分吸收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的精华。

  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契合当下时代背景,满足帝王统治需求的新儒学,是哲学思想和统治理念的完美结合。

  明面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还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根本原因。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建立大一统的政权、维护长期统治十分有利。”

  “于是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了百家博士,并采取了一系列崇儒措施。”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并设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博士,儒家经典成为皇帝钦定的教科书。”

  “之后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授,解决的是政权合法性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