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法圣李悝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五,李悝做人做事没有那么激进。

  从始至终,李悝都非常依赖于魏文侯的支持,更注重以人的力量去推进变法。

  而不是像商鞅那样,充分运用制度去深化改革,将改革措施落实为具体的可操作执行的法律条令。

  所以李悝拉仇恨的程度,和商鞅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总而言之,李悝这个人,不仅智商高,做事讲究实效。

  而且不好高骛远,也不盛气凌人,运气也非常地不错。

  这让李悝在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同时,还保得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落地。

  “为了不被箭术好的人欺负,大家纷纷做起了射箭狂人,天天在家里苦练技艺。”

  “不为欺压别人,只为出现问题时,自己能不做那个倒霉蛋儿。”

  “过了一段时间,百姓们个个成为了神箭手。”

  “依靠射箭水平来定胜负的律令,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但是当秦兵再来袭扰的时候,老百姓却可以大展身手。”

  “用箭逼得秦人们不得不狼狈不堪地撤走,边境的频繁被袭现象因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到这个时候,老百姓才明白了李悝的良苦用心。”

  “原来这个长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判案变练兵的事情虽然不大,却充分展现了李悝的聪明才智。”

  “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中,李悝像这样因时因地采取合理措施解决具体问题的事例还有很多。”

  “也因此,他得到了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的看重。”

  “公元前403年,春秋超级大国晋国被晋国四卿之三的韩氏、赵氏、魏氏三家瓜分。”

  “从此变成了三个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从此刻起,在历史上颇有贤名的魏文侯登上了政治舞台。”

  “魏文侯不仅志向高远、锐意进取,还具有突破传统的无敌勇气。”

  “当上魏国国君后,魏文侯从魏国的内部发力。”

  “大量的启用贤能之才,而不是单凭国君个人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被魏文侯招募的人才团队里,有孔子的弟子子夏,后被魏文侯拜为国师。”

  “有助力魏国成为军事强国的吴起,被提拔为将。”

  “有管理能力非凡的李悝等人,被任命为相。”

  “不得不承认,人才的各尽其职,是魏国一步步发展成为战国第一强国的关键要素。”

  商鞅:李悝能成为法家的鼻祖,主要原因在于说服了说服魏文侯,得到了鼎力支持。

  战国初期,变法就像一个风口。

  哪个诸侯能率先站在风口之上,谁就能在乱局当中脱颖而出。

  变法说白了,就是对国家的法令和制度做重大的变革,最终使国家富强。

  魏国之所以第一个变法,只因为魏文侯的人才政策获得了一大批的人才,从而占据了变法的先发优势。

  这批人才里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

  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学习儒家学说,子夏在魏文侯后面的变法里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但子夏的另一位门生却成为变法的核心人物,也就是变法的开山鼻祖李悝。

  李悝虽然师从儒家,但是却玩起法家那一套。

  李悝在魏国毗邻秦国的西北边境上的担任过地方官,后来因为多次和秦军作战,得到了魏文侯的赏识。

  二来是由于子夏的关系,魏文侯了解到李悝法家的思想。

  据说李悝搞改革始于一段对话,魏文侯询问李悝怎么才能治理好国家。

  李悝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应该让付出劳动的人有所收获。

  让立下功劳的人得到封赏,任用有才能的人。

  该奖赏的就必须要兑现,该处罚的就必须处罚。

  魏文侯可以说是战国初期的一代贤主,不仅赏罚分明,而且任用能人。

  可是依然还在纳闷,为什么魏国的百姓对自己还是怨声载道。

  李悝回答的干脆利落,因为国内还有放纵享受富贵的人。

  贵族们什么事情都不干,只倚靠着祖辈的功勋。

  不仅身居高位,而且还肆意挥霍国家钱财。

  所以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应该取消贵族们的高额俸禄,用省下来的钱招募人才。

  李悝一句话刺破了魏国的毒瘤,魏文侯醍醐灌顶。

  两人一拍即合,李悝变法被提上日程。

  任何改革都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口号,明显得罪了魏国一众贵族。

  但是李悝的局当中脱颖而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