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法圣李悝第4/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儒法合一是李悝法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李悝做到了。

  李悝通过变法让魏国实力大增,吹响了变法的第一声号角。

  其余诸侯国看到魏国如此迅速崛起,纷纷效仿,法家一时之间成为整个战国的主流。

  “同时,李悝清楚地意识到,魏国地处中原。”

  “疆域不大,人口众多,亟待解决的是老百姓填饱肚子的问题。”

  “毕竟物质充足了,国家才能对外征战,开疆拓土。”

  “但是土地面积就这么大,没有什么新技术新种子。”

  “如何提高粮食产量,让农业发展迅速取得质的飞跃呢?”

  “李悝不是农业专家,也没有从种植技术方面下手,而是盘算起了土地的利用率问题。”

  “李悝算了这样一笔账,魏国一共有九万顷土地。”

  “除去山泽、屋舍之外,还有六万顷农田可供播种。”

  “如果老百姓勤勉耕种的话,亩产可以增加三斗左右。”

  “如果老百姓消极怠工的话,亩产会减少三斗。”

  “也就是说,土地利用得充分与否,可以产生一百八十万石的差额。”

  “为了把土地所产生的效益发挥到极致,李悝想出了‘尽地力’这一绝招。”

  “一是地里面不能种植单一作物,得混合着栽种五谷。”

  “主打一个东方不亮西方亮,做两手准备,应对天灾人祸。”

  “二是地里面不能种树,避免树木叶子遮挡了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阳光。”

  “三是官府要真正起到作用,遇到恶劣天气时,要迅速组织百姓抢收庄稼。”

  “避免老百姓因为个人力量单薄,而让庄稼烂在地里头,造成巨大浪费。”

  “四是不能浪费一点可以耕种之地,适合种田的种田,不适合种田的就种菜种水果。”

  “同时大力发展养殖副业,尽一切可能提升农民收入。”

  “除了尽地力,李悝还提出了平籴(di)法。”

  “也就是官府在丰收的年份向百姓平价收粮,防止商家压价导致谷贱伤农。”

  “歉收的年份,官府再平价将储备粮卖出。”

  “防止商人趁机哄抬物价,导致饥荒。”

  “通过这些方法,魏国的农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了魏国的强国之本。”

  “魏国的国力也在迅速提升,短短几年已经出现了富国民强的新气象。”

  “成功地迈入了战国七雄之列,为后来称霸百年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李悝的这些变法举措,后来更是被商鞅原封不动的搬到了秦国。”

  “助力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可谓贡献卓著。”

  刘彻:李悝成功解决了魏文侯三个问题,使得魏国的国力极为强盛。

  任何改革都会涉及到经济改革,魏文侯曾向李悝提出了关于经济改革的灵魂三问。

  如何把国家的财富做大?如何建立划分财富的规则?如何惩戒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

  在李悝看来魏国必须重农,提高粮食产量才是王道。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李悝破天荒的提出必须保护好百姓,才能稳定魏国的基层,粮食、兵源也会滚滚而来。

  李悝为解决这个问题,颁布了尽地力和平籴法的政策。

  所谓尽地力,就是让土地最大程度地进行产出,通过精耕细作提高亩产量。

  所谓平籴法,就是官府从农民手里收购粮食,在饥荒时卖出粮食,用来平抑粮价。

  李悝通过尽地力和平籴法,解决了魏文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财富做大了,就要解决魏文侯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分财富。

  法家的核心是强化君主的权力,国君大权独揽。

  在魏国只有国君一人说了算,决不能出现春秋时卿大夫犯上作乱的情况,所以分财富的人必须是国君。

  所以李悝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

  若想要获得财富,就得凭借实力,不再凭借出身。

  李悝这一举措彻底颠覆了春秋时期的治国理念,从此唯才是举政策在魏国乃至整个战国诸侯中普遍施行。

  但是毕竟有一些人对李悝的财富分配规则不满,这就是魏文侯的第三个问题,怎么惩罚这些人。

  于是乎,李悝整出一部《法经》来惩治这些人。

  《法经》是中华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法典,并不是即兴创造的。

  而是李悝结合前人与自己执政经验总结出来的,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有了《法经》的加持,李悝完美的解决了魏文侯的三个问题,让魏国实力突飞猛进。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